浏览技术
浏览产品
浏览设备
浏览人才
*如没有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发布信息或者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资讯--> 行业资讯
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世界人口激增、耕地锐减、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强烈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进步。作者认为,农业生物技术已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中坚与引擎,在全面客观认识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确定我国以农业生物技术为重点,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模式的农业发展策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农业生物技术是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农业应用为目的,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为主体的综合性的技术体系,当前已经成为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竞争的焦点。在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是保障我国未来16亿人口食物安全,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纵深发展,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世界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包括获得诺贝尔奖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指导了同属生命科学范畴的农业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1972年,P.Berg和S.Cohen几乎同时建立了基因工程的基本模型,首次人为地实现了DNA分子水平的基因拼接及重组,宣告了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时代的来临。此后,基因合成、扩增技术,基因修饰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以及新型表达载体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开发应用,转基因工程,基因药物,重组疫苗,生物反应器等前沿和关键技术均有重大突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及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谱”的完成,被视为继原子弹、人类登月之后世界科技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模式生物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图谱的公布,为植物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基础;基因组科学和技术正在并将继续保持生物技术领域的主导力量,成为当前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源泉。   
       鉴于世界性的粮食短缺和危机感,各国政府都已开始重点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相继将其列为国家战略进行研究。美国先后形成了5个生物谷,培育了1400多家生物技术企业;英国政府提出的“发展生物技术”战略报告的目标是保持生物技术位于世界第二的水平;日本政府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口号;印度也谋求成为生物技术大国,并专门成立了“生物技术部”;新加坡政府计划用5年时间跻身生物技术领先行列,把新加坡建成“生命科学中心”。   
       农业生物技术作为现代科学史上最有希望的成果之一,正在世界各国迅速推广运用。世界银行发表的《用于发展的知识》报告中,把以转基因植物的核心的“生物技术”作为知识促进农业发展、满足食物需求、提高农民收入的最好途径。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2005年1月12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转基因玉米、大豆、棉花和其它作物播种面积已达到2亿英亩,比2003年的1.67亿英亩增长了20%。在1996-2004年期间,全球生物技术作物种植面积累积为9.51亿英亩,是英国土地总面积的15倍。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根据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农作物种植情况测算,自1996年开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在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增长了29倍,2004年达到4470万公顷,约占世界种植总面积的66%。美国农场主不仅认识到这些产品由于减少农药使用便于田间土壤管理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同时也体会到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基于农业生物技术作物在农业生产率、环境、经济、健康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持续发展进步,业已被消费者和全社会持续快速地接受。   
       二、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和关注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863计划、攻关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都将农业生物技术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由起步阶段迅速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在基因工程、作物育种、克隆技术等方面都拥有了世界领先技术。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获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1、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体系研发成果显著   
       中国首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从繁种、制种到栽培的一整套技术已基本成熟,为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成功培育了30多个高产优质的两系法杂交稻品种、亚种间新组合,已经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在“十五”期间,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先后提出“以单蘖生物产量优势为基础,茎蘖顶端优势、粒间顶端优势和根系顶端优势为中心”的超高产水稻生理模式和“以穗型利用为中心”的超级粳稻育种新方法。杂交大豆育种首次实现“三系”配套,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   
       2、转基因农作物硕果累累   
       我国科学家在农业生物工程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毒及蛋白质改良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利用GFMCryIABt杀虫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基因构建了双价杀虫基因表达载体,培育出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研制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我国科学家首次从光合产物分配的角度,提出了“反义PEP基因提高作物含油量技术”途径,利用创新的反义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基因定向高油育种技术平台和无抗生素选择标记转化系统,成功育成了2个超高油油菜新品系、4个高油大豆新品系和1个高脂肪水稻新品系。   
       3、动物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卓有成效   
        我国目前已开展了重要畜禽的基因定位及遗传标记辅助育种,一些优良基因诊断盒获得了国际专利。“试管”牛的培育技术已为许多科研机构所掌握,对我国良种牛的改良和商品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动物转基因方面已获得生长激素转基因猪、乳腺特异表达外源基因的转基因牛和羊,为利用动物乳腺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奠定了良好基础。应用胚胎分割技术,半胚胎牛、半胚胎羊和四胚胎牛已成功繁育后代。冷冻胚胎移植技术用于牛、羊、黄牛、绵羊、山羊和家兔的冷冻胚胎移植技术已取得成功,并开始实现产业化。   
        4、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农业重组微生物研究范围最广、种类最多和环境释放面积最大的国家,在杀虫、抗病、共生和联合固氮等微生物的遗传改造和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良好进展。我国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微生物农药、肥料和饲料用酶产品已初具产业规模。中国农科院原子能所研制的转  ntrC-nifA基因斯氏假单胞菌,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研制的高效表达植酸酶的重组毕赤酵母,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制的重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和华中农业大学研制的延缓害虫对苏云金芽胞杆菌产生抗性的高产广谱工程菌,均已通过农业部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审批进入安全性评价的商品化生产阶段。   
       5、应用基础研究进展顺利   
       2000年5月11日我国科学家发起“中国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2001年10月完成了籼稻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随后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精确图的绘制,首次测序完成了植物乃至整个高等生物的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上述工作为开展水稻的分子育种和性状的定向培育与改良提供了依据。利用RFLP标记技术建立了水稻BAC文库并且定位了2个水稻抗稻瘟病基因、1个矮秆基因和1个生育期基因以及近百个水稻多种数量性状座位,正逐步应用于水稻育种工作中。分离、  克隆了水稻蜡质基因并分析研究了它的分子特征,为禾谷类作物基因工程提供了有用的元件,为品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利用生化标记技术、RFLP标记和染色体原位杂交标记,对小麦外源染色体进行了鉴定,筛选出一批适合鉴定小麦外源染色体的探针和高抗白粉病黄矮病的小麦优良材料。我国科学家还在2003年利用霰弹法测序完成了家蚕基因组序列,为以家蚕为主体的“昆虫产业”开发、鳞翅目害虫的无公害农药新靶标寻找等提供了基础。   
       三、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进展   
       目前,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主要包括转基因农作物和超级杂交水稻、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兽用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用材料等方面。   
       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已进入大面积产业化推广阶段。高产优势两系杂交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因水稻劣质造成的积压问题,调整种植业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累计种植371万公顷,每公顷比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增产750kg以上,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增加社会效益近30亿元。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的国家,已有转基因耐贮藏番茄、改变花色的矮牵牛、抗病毒甜椒和辣椒、抗病毒番茄、抗虫棉等6种转基因植物通过了商品化生产许可,并有20余种转基因植物进入环境释放阶段。其中在抗虫棉研究和产业化方面进展最为迅速: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并举等办法,2004年全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70万公顷,占当年棉田面积的66%,其中国产抗虫棉占市场份额的60%。每公顷抗虫棉能节水增收2100元左右,累计产生的经济效益已达50亿元以上。此外还极大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在动物生物技术领域,我国转基因鱼已进入控制性生产,中国科学家培育出的三倍体鱼湘云鲫(鲤)已推广至全国23个省、直辖市,中试期间共生产湘云鲫(鲤)鱼苗1.9亿尾和复花鱼种3580万尾,获纯利457万元。   
      在农业微生物技术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分离了一批杀虫新基因,构建了一批多功能工程菌。北京大学等单位研制出新型高效多功能固氮菌肥3个,并获得肥料登记证和AA级绿色食品认定推荐证书。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研制的单胃畜禽用植酸酶和中性植酸酶2002年7月获得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总局等6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产品证书(2002ED326007)。“利用基因工程酵母生产植酸酶”技术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建成了一个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的饲料用植酸酶生产基地。产业化基地建设正逐步带动一个以保持我国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的新型农药、肥料和饲料微生物产业群的形成。   
       后基因组时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农业生物技术涉及品种培育、种植养殖、施肥灌溉、植保防疫以及众多新领域的开拓,成为农业科技领域的源头性和战略性高技术,像火车头一样地带整个农业科技的发展。   
      一、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以人类基因组测序为标志,生物技术的研究从作坊式转而进入了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其研究对象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与其它学科类似的大规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业运作方式。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带动下,许多重要的农业动植物、微生物的测序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计划正在实施。蛋白质组学已脱颖而出,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其它相关组学计划正在酝酿形成学科体系,这些学科将与基因组学配套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   
     基因组学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人类基因组计划得以顺利提前完成,主要得益于几个“突破性”技术的发展,包括Sanger  DNA测序技术及其自动化、基于DNA的遗传标记物、大片段插入克隆系统和聚合酶链式反应。生物信息学、高通量生物化学(包括生物芯片技术)、比较基因组学、RNA干扰、蛋白质分析新技术等新思想、新方法已成为基因组学发展的关键技术平台和重要研究工具。   
     在这一系列平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生物学,使生命科学由描述式的科学转变为定量描述和预测的科学,系统生物学和整合生物学概念的提出,促使人们提出了作物“品种设计”的育种理念。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可以对生物体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设计和重构动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从而最大化满足人类对农业品种的需求。   
      二、  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发展领域   
      新物种塑造。运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综合不同的优良性状,按人类需要有选择地定向塑造新的物种和类型,培育抗病虫、抗逆性、抗除草剂新品种,改善品种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并充分利用固氮微生物和藻类丰富和充实作物营养综合体系内涵。转基因动物育种正在转向开拓新产品和新功能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用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和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的活性物质。新的转基因技术也在趋于不断完善,新的基因导入技术和分离优良性状基因的技术仍然是未来10年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   
      新快速繁育技术应用。英国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是生物技术领域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引起了世人对克隆技术的极大关注。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加快优良家畜品种的繁育,对于濒危动物和家畜遗传多样性的保存亦具有重大意义。开发胚胎移植技术提高优良母畜的繁殖效率,利用胚胎分割技术提高良种动物的繁殖效率,发展动物性别鉴定和控制技术进行定向繁育和饲养,都将进一步实现产业化,显著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是21世纪养殖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新人造食品和饲料生产。开发单细胞蛋白资源,生产高蛋白饲料与食品,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秸杆生产饲料,开发植物叶片资源,生产可用作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的营养价值高、可消化率高的叶蛋白,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新菌种,加快氨基酸发酵的利用,大规模生产不同用途的氨基酸等,将成为21世纪的农业新产业。   
     新能源开发。面对能源短缺与危机,生物质能源是最重要的一种替代能源。除种植薪炭林外,重点利用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及藻类开发“绿色能源”,生产酒精和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代替煤和石油产品,将为缓解能源压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兴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是解决人类食品问题、而同时不使自然环境受破坏和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传统的生物技术在发酵、堆肥和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为更有效:用工程植物和微生物清除环境污染物和土壤毒物已被公认取得显著成效;已研究开发的生物农药能代替化学杀虫剂,从而大大减少了化学污染;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生产新型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生物技术可以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能源,以较低的成本解决废物处理以及土地污染物的清除等问题,将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愈来愈多的生物技术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进入商品化阶段,生物技术为未来世界农业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2005年可达到60亿美元,2010年预计达到200亿美元。美国《世界农业》杂志的评述指出,日益众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目的是利用生物技术开辟改造传统农业的新途径,扩大农产品的应用领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增加出口。对发达国家来说,希望利用其技术优势尽早形成农产品生产规模而垄断国际市场;对第三世界国家而言,可以利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等优势,并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等途径,积极获得外国技术和资金,促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并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不失时机地改造传统农业,并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改造。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纵观近300年的世界历史不难发现,一项重大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如英国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美国抓住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大大巩固了其经济大国的地位。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持续创新和重大突破,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主体,由其孕育和引领的生物经济将引起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中国具有悠久农业文明积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农业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通过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是赶超先进国家的绝好机遇。   
       国家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生物领域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1/3以上,由此促使我国生物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有的甚至处于领先水平。以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推广为代表的重要农作物现代育种技术已经取得突破。在水稻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的发掘和应用、克隆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工作都具有一定优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开始逐步实现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的转变,从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的转变。农业生物技术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小、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   
       生物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该产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约10万名生物技术及相关人才,每年还有约4500名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海外的30多万学人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分布在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据统计,《nature》《science》等著名刊物上生物技术方面的论文25%是由华人完成或参与完成的,华人生物科学家是国际生命科学领域一支重要力量。不管是从现有的人力资源,还是从人力资源储备上,我国都有在生物经济中竞争的能力。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是自主创新成果少。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特征是公益性强,以公共机构为投资主体,公众受益,知识和成果全球共享。而以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却带有明显的垄断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特点。由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较差,科研导向有些偏差,致使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跟踪模仿的较多,前瞻性研究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缺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目标的研究意识。故虽然我国已具备一定研究实力,但没出重大创新成果。这使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面临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   
       二是科技投入不足,且急功近利。在美国支持生物技术研究的政府部门至少有13家,包括美国国际开发署、农业部、能源部、国家航空与航天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其生物技术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总投资在70-150亿美元,其中国家投资保持在40亿美元左右,用于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大约在15%以上,且近几年有明显增加趋势。而同期我国“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平均每年投资生物技术研究仅人民币1亿元左右,用于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比例在20%左右,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投资力度太小。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投资计划中大都选择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要求3-5年内就能见到效益,以求工作的成绩和政绩,而对国家基础性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却缺乏认识,这在客观上就削弱了基础性研究,使得农业生物技术最重要的创新研究失去了坚实的根基。   
       三是国家缺少对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扶植政策。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企业对有风险的高科技产业的投资能力较低。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公益性较强,与医药生物技术相比,具有周期长、利润低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优惠扶植政策,致使科技人员的成果不易转化,企业难以参与农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更不用说成为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主体。国内有竞争势力的农业生物技术高科技企业迟迟难以出现,而国外有实力的农业生物技术知名大公司却趁此纷纷进入中国,强占中国市场份额,使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面临一个严峻的国际竞争势态。   
      四是缺乏转化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的有效机制,产业化渠道不畅通。在美国和欧洲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国家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都有自己的企业投资,研究和开发都在统一经营管理之下,研究紧密联系市场需求,研究成果可以以最快速度得到转化,研制出产品而进入市场。而在我国,研究与开发脱节现象较普遍,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里虽有许多科研成果,但成功实施转化的不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也不健全,成果转化社会化服务程度无法满足需求等。目前除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实现了产业化外,其它研究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科研水平在很多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不大,但因成果无法转化或不能及时转化,而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对策建议   
      农业生物技术已成为许多国家研究开发的战略重点和国际科技竞争重点,也是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发展,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重大的领域之一。在2003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农业生物技术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指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实现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力争用5年或稍长一点的时间,使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促进我国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型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型的根本性转变。为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在国家的政策、立法和管理,在前期科研投资和科学技术研究等主要方面采取有力的对策和措施,努力营造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研发环境、产业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为实现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目标提供支撑和保障。   
     1、采取积极的促进型政策。在公共投资政策方面继续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原始创新性研究、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尽快制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全社会投资机制和体系,研究和制定鼓励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以及产品出口、人才吸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积极开展知识普及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认知和接受水平。   
     2、重点加强农业生物技术有关的基础研究。在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等高端技术层面,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有资源的开发分离方面,需要鼓励原始创新,高瞻远瞩,攀登制高点。对于国外已有原始创新又有经济效益的技术,鼓励在原始创新基础上的集成和再创新,可以为农业发展积累财富,为原始创新提供有力的财力保证。对于一般具有热点市场的国外技术可从国外引进为主,这样有利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迅速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但要与国内技术结合起来。总之,在市场竞争激烈、专利保护加强的今天,我国必须在基础研究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推陈出新,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积极稳妥推进产业化发展。在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根据国家有关农业发展的总规划、总目标及市场结构情况,在不同领域如转基因动、植物,生物农药等采取不同的发展主体和产业组织形式,总体上采取以国际化、市场化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要以自主创新、产业化为主发展;在国际上尚未产业化,而我国已有一定基础的领域,应以形成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这些领域要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集中必要的资源,力求突破。在技术和市场已成熟的领域,要扩大生产规模,并在此基础上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发展目标。立足我国生物资源优势,发展中国特色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与产业,通过生物技术使我国农业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培育建立在现代生物技术基础上的新兴战略型农业产业。   
     4、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学原始创新及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一种有限的战略资源目前已成为专利争夺的焦点。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发达国家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针对种质资源收集、功能基因鉴定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争夺。有报道表明,为了获取我国丰富的生物基因组资源,国外公司已在我国境内悄悄地开展活动。不建立自己的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指望在别人的公益性研究完成后捡便宜的想法,会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建议对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进行立法保护。同时集中力量,对现有的一些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5、重视生物安全性相关的技术研究。与其它高技术产品相比,公众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关注。在实验室中一些不显著的问题,在形成产业规模并经过较长时间后可能会暴露出来,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社会、生态和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目前欧洲和美国在对转基因植物的应用上各持不同的态度。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生物技术大国,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既要重视生物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同时要对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做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逐步建立健全生物技术安全性的科学管理体系,及时评估和监测可能引起的风险,研究制订有效的防范措施和补救措施,以确保生物技术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同时要作好公众的宣传工作。   
      总体来讲,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目前处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在本世纪内尽快有所突破,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农业生物技术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

发表时间:2008-7-23
 
泛球生物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1349号
手机:+86-13910029404   电话:+86-10-62981422   SKYPE:FUJVWANGSD@HOTMAIL.COM   EMAIL:info@globalbiologicals.com    QQ:25057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