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技术
浏览产品
浏览设备
浏览人才
*如没有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发布信息或者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咨询--> 研究报告
国外生物技术产业最新发展现状综述
国外生物技术产业最新发展现状综述

        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时代,生物技术在医疗卫生、农业、环保、轻化工、食品保健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及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以及工业的产量与质量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  BT)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在发达国家,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长速度大致是在25%~30%,是整个经济增长平均数的8~10倍左右。虽然由于研发成本高等原因,近期内生物技术产业本身还无法实现全面的赢利,但随着它的日益普及,这一天也为期不远了。
        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前沿领域
        (一)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以来,公共媒体不断向大众勾画着一幅幅美丽的图景,这使人们认为,一旦科学家把各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碱基排列顺序测定清楚,生命的遗传奥秘就会显露无余。但是,真实情况远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遗传信息并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形成间接地指导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也就是说,一个基因所含的遗传信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终导致了相应的蛋白质形成,蛋白质再参与到生命的各种活动中去。所以,要想真正揭开遗传的奥秘,仅仅了解基因组的碱基排列顺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各个基因所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以及它控制形成的产物——蛋白质。因此功能基因组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而作为基因功能载体的蛋白质则是生命活动的执行体,人类基因组绝大部分基因及其功能都有待于在蛋白质层面予以揭示和阐述。蛋白质组学就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主要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人类细胞中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组,由全套基因组编码控制的蛋白质则相应地被称为蛋白质组。人类基因可能有3万多个,而每个基因控制的蛋白质则从数个到数十个不等,人体蛋白质数远比基因多得多。无论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还是病理状态过程,身体的异常最直接的体现是蛋白质,所以人们研究基因、研究基因组之后感觉到,只有搞清楚蛋白质和蛋白质组,人们才有可能更多地去发现疾病的诊断标志、疾病的预防标志、疾病药物筛选的靶标和疾病治疗的靶标。科学家认为,人类基因组、蛋白质组和药物是生命科学研究路上的三个阶段。
        但绘制人类蛋白质组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数亿美元的投资和无数次计算。分子对比能说明全部问题:人类基因组是由DNA——只含有4种碱基的简单的线性分子。而蛋白质是由20种被称为氨基酸的不同成分组成的复杂结构。
        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美国,在这方面自然是一马当先,其生物技术的研究重心已经从基因组测序转向了基因功能和蛋白质功能的探测。继2000年9月启动“蛋白质结构启动计划”后,美国于2002年实施了“临床蛋白质组学计划”,以开发以蛋白质研究为基础的癌症诊断和治疗系统。目前在美国,蛋白质组学甚至已经形成了产业和市场,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到2005年这一市场将达到27亿多美元。目前,美国米里亚德遗传学研究所、甲骨文公司和日本日立公司已经组成联盟,计划在3年内完成人体所有蛋白质的图谱。
        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如日本于2001年启动了蛋白质解析工程,并于2003年确定了“生物立国”战略,明确提出了加快蛋白质组等方面的研发步伐。为了抢占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这个制高点,日本已制定出措施,决心打好后基因组研究这场攻坚战。

        而我国在该领域也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当初我国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时候,只争取到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任务,但现在我国科学家经过持续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国际蛋白质组计划的主要项目——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领导权。我国将承担整个国际蛋白质组计划20%以上的任务。
        (二)克隆技术与干细胞
        自1997年由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身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的克隆羊“多莉”  在英国问世以来,克隆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克隆鼠、克隆牛、克隆猪、克隆猫、克隆猴等相继问世,这些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利用克隆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家畜以及挽救濒危珍惜野生动物的可能性。不过克隆技术最大的应用可能还在医学领域:利用克隆技术培育人类胚胎,使其发育成各种组织和器官,以供医疗或研究之用。而这又牵扯出另一重要的技术领域,即干细胞的研究。
        干细胞是指动物体在发育过程中,体内所保留的部分未分化的细胞。干细胞根据其分化潜能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全能干细胞,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胚胎干细胞,它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为全身200多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进一步形成机体的任何组织或器官。第二类是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第三类称为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
        干细胞的用途非常广泛,涉及到医学的多个领域。目前,科学家已经能够在体外鉴别、分离、纯化、扩增和培养人体胚胎干细胞,并以这样的干细胞为“种子”,培育出一些人的组织器官。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的广泛临床应用,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医疗技术,也就是再造人体正常的甚至年轻的组织器官,从而使人能够用上自己的或他人的干细胞或由干细胞所衍生出的新的组织器官,来替换自身病变的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假如某位老年人能够使用上自己或他人婴幼儿时期或者青年时期保存起来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那么,这位老年人的寿命就可以得到明显的延长。美国《科学》杂志于1999年将干细胞研究列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的第一,排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克隆技术之前。
        鉴于干细胞在未来医疗、尤其是器官移植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德国科学家在用脐带血干细胞治疗中风综合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动物试验表明,接受干细胞疗法治疗的试验鼠病情明显好转。动物试验表明,接受干细胞疗法治疗的试验鼠病情明显好转。而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多个研究小组则于去年11月10日发布的一批研究成果中,显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无法逆转的心脏病发作导致的心脏损伤,却能够被患者自身的干细胞所修复,这充分展示了干细胞技术在心脏病治疗中的潜力。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和中央医院通过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根治了一名因家族遗传而患上严重的地中海贫血症的男童,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移植非亲属的脐带血干细胞而使患者痊愈的手术。科学家预言,用神经干细胞替代已被破坏的神经细胞,有望使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病人重新站立起来;不久的将来,失明、帕金森氏综合症、艾滋病、老年性痴呆、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等绝大多数疾病的患者,都可望借助干细胞移植手术获得康复。
        干细胞的应用前景的确诱人,但由于它涉及到敏感的医学伦理道德问题,尤其是克隆人问题,因此世界各国一直对此类研究争论不休。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派阵营:英国、俄罗斯、日本、比利时、法国、德国等国在宣布禁止克隆婴儿的同时,都有限度地支持开展用于研究和医学试验的人类克隆。2001年1月,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将克隆研究合法化,允许科学家培养克隆胚胎进行干细胞研究,并将这一研究定性为“治疗性克隆”。为避免克隆技术被滥用,同年11月,英国政府再次公布法案,明确规定禁止通过克隆技术复制人类个体,即生殖性克隆。但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大约五十个国家则一直主张禁止任何形式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
    不过,2001年8月布什正式表态宣布:可以有限度地将联邦经费用于胚胎干细胞研究,但仅限于利用现有的六十多个胚胎干细胞源,不得进一步摧毁人类胚胎以获得新的胚胎干细胞。同年8月,美国众议院曾通过一项禁止克隆人和用人类胚胎干细胞从事研究的法案,但由于“9•11”事件的发生,美国参议院对这一法案的讨论一推再推,至今法案还没有成为正式法律。
        去年11月6日,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决定未来两年内,联合国将不再开会讨论有关禁止克隆人的条约问题。看来,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依然任重道远。
        (三)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和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简称GM  Food)。目前转基因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尤其是在转基因植物方面,它之所以没有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其安全性仍有担心,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对生物体有害以及它是否会改变自然环境,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等等。不过尽管如此,自1983年英国培育出世界上第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基因移植烟草以及1993年美国将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保鲜延熟型西红柿投放市场以来,转基因技术仍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已有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南瓜、木瓜、马铃薯、番茄、甜菜等几十种作物投入商业种植。其中,前四种转基因作物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长到2003年的6770万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也在2003年翻了一番。但目前仍主要集中在6个国家,其中美国占63%,阿根廷占21%,加拿大占6%,中国和巴西各占4%,南非占1%。总体来说,2003年这些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种植总面积的99%。专家预计,在今后10年中,转基因作物将会扩展到25个国家,播种面积将达到1亿公顷,将有1000万农民从事转基因作物的种植。  
    从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种类来看,2003年,全球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是414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1%;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为155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为720万公顷,占11%;转基因油菜的种植面积为360万公顷,占5%。    
    在世界转基因作物市场上,美国孟山都(Monsanto)农产品公司占据了80%的份额,德国安万特公司占有7%,德国巴斯夫公司和瑞士先正达公司各占5%,美国杜邦公司占3%。
  从所转移基因的特性来看,大部分转基因作物都带有抗病虫害的基因。大约18%的转基因玉米带有抵御害虫的基因,73%的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能够抵御除草剂。其余的种类则同时含有这两种基因。
  2003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4280万公顷,比上一年增加了10%,种植的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大豆。
  阿根廷的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加了3%,该国种植的大豆几乎100%是转基因大豆。      
  加拿大的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加了26%,主要种植抗虫害玉米、油菜以及抗除草剂的大豆。      
  巴西2003年首次通过了允许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这使得在这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成为合法行为。巴西种植的全都是转基因大豆,并由孟山都农产品公司包销。
  中国在2003年种植了280万公顷的转基因棉花,占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58%,比2002年增加了33%。
    出于对转基因产品的慎重与担忧,目前人们还只是消费转基因植物产品,转基因动物产品尚未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是,社会的需求是科研开发和经济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大推动力。一些看得见的迹象表明,转基因动物产品正向我们走来。如美国科学家采用转基因(GM)技术,使奶牛产生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提高很多,为今后高等生物的转基因食品研究开创了先河。
        (四)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伴随基因组研究而产生的,它的研究内容紧随基因组研究的逐步深入而发展。广义地讲,生物信息学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从事对基因组研究相关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分配、分析和解释。它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服务,也就是管好这些数据;另一个是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也就是用好这些数据。目前,伴随着基因组研究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相关信息出现了爆炸性增长,迫切需要对海量生物信息进行处理。以Genbank中的DNA碱基数为例,其增长速度呈指数性增长,大约每14个月就会增长一倍,这一增长速度只有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增长可以与之比拟。所以在当前基因组信息爆炸的时代,建立超大规模计算系统,发展全新的生物信息学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这些数据,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是基因组研究取得成果的决定性步骤。其次,基因组研究最终是要把生物学问题转化成对数字符号的处理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发展新的分析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就必须依赖计算机的信息处理。
        因此,生物信息(Bio-IT)产业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Bio-IT可分为7大领域,即运算与电脑架构、信息工具与资料、储存与资料管理、生命科学应用、生命科学设备、系统整合与资讯以及知识管理与互通。
        由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两方面都具有超强的实力,因此开展生物信息学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展过程中,私营的塞莱拉公司曾宣称要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赛,率先在三年内测出人类的全部基因序列,靠的主要就是康柏(Compaq)公司提供的超级服务器。近年来,美国IBM、HP等信息技术巨头都宣称要进军生命科学领域,这无疑将极大地促进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不过由于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时间不长,因此在该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很大,目前我国在生物信息学研究、DNA测序能力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但与国际上相比,对基因组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利用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则存在较大差距。国外分析这样的海量数据都使用超级计算机,而我们的许多研究工作还依赖于使用能力弱得多的工作站甚至个人电脑。因此与国外相比,国内生物信息研究在使用高性能计算方面还比较薄弱,这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生物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水平。
一些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美国
        一、2002年美国生物科技产业的主要特征
        持续萎靡了几年之后,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在大型生物技术公司的带动下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反弹。根据美国著名咨询研究机构厄恩斯特-扬(Ernst•Young)公司2003年6月发布的2003年美国及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分析报告,美国现在接近赢利边缘的生物技术公司数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其中已有2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实现持续赢利,另有超过50家公司在过去3年中至少一年赢利。该公司专家还预测,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有望在未来5年内首次实现全面赢利。美国经济在高科技泡沫破灭之后的2002年,生物科技产业仍有不凡表现,主要特点:销售额上升,前十位大的生物技术公司产值增长28%;2002年批准新药35个;FDA主管上任,对新药审批有利;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技术集成加快;资本市场生物技术增加104亿(2001年增加119亿);合同额75亿(与2001年持平);国际化程度加强;生物反恐经费增加60亿。
        2002年美国生物科技产业不利的方面有:ImClone公司丑闻(一个月损失了75%市值),Enron,Worldcom,Elan(Elan一个月损失了69%市值)等财务问题对高科技股的严重影响,生物科技2002年市值下降49%,以基因组为技术平台的类股下跌67%,生物技术工业2000年峰值的80%已经消失;重要的生物科技产业重新评估和重组;生物科技产业被边缘化。新药审批速度慢,FDA重组(CBER/CDER)带来不确定性。
        二、生物科技产业正孕育较强发展
        伴随高科技泡沫的破灭,生物科技股市受到巨大影响,风险投资一度减少和放慢(风险投资审批项目的速度大致放慢一倍),但由于生物科技在前三十年基础研究的强劲支持下,内在价值在不断增长,股市市值的下跌只是更体现了生物科技的投资机会从来没有这么好过。
        生物科技产业内在价值增长的原因。
        生物科技产品销售额并不因股市下跌而减少,表明生物科技市场看好。前十位生物科技公司的销售额平均增长28%(2000年为207亿美元,5年前为130亿美元);生物科技新产品通过FDA批准数仍不断增加(批准了35个新药、疫苗/新适应症,而2001年只批准24个);研发新药的供应仍然强劲:350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或等待FDA审批;经过高科技泡沫洗礼的公司管理团队更趋成熟和理性;商业模式有新的改进:(RIPCO/FIPCO)研发功能的制药公司与功能齐全的制药公司之间的布局更为合理,可持续性增强。
        生物科技股市走弱的原因。
        2002年美国经济在股市上的表现仍是整体熊市,对生物科技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伊拉克战争不确定因素的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疲软;技术泡沫在人们心中仍未恢复信心。道琼斯2002年下跌17%,2001年下跌7%,2000年下跌6%;纳斯达克2002年下跌39%,2001年下跌21%,2000年下跌32%;而生物科技股2002年下跌49%,2001年下跌24%,2000年下跌36%。
        风险资本从股市流失,2400亿美元进入银行帐号或转向到原本信誉就好的大公司,人们对新技术和小公司暂时间失去了兴趣。同时,不可忽视的是ImClone等公司丑闻对生物科技股的负面影响很大。生物科技产业被边缘化。
        以上可以看出,生物科技产业并不是衰退,其产值增长、股市下降,生物科技股投资的机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一旦经济开始复苏,生物科技股可能是股市成长最快的部分。
        三、从全球市场和制药公司与生物科技公司的比较看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
        1、美国、欧洲、加拿大生物技术比较
        美国、欧洲和加拿大是现今世界主要的生物技术产品及生物技术公司的集中地。下表是美国、欧洲、加拿大生物科技市场2002年销售额/产值,每年R&D投入,公司数,雇员,上市公司数,股市资本等方面的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欧洲和加拿大的市场总和只是美国市场的五分之一;两者的研发投入和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强;而两者的市值之和只有美国的18.7%。因此,美国生物科技仍是全球生物科技的主流。
        2、制药产业与生物科技产业比较
        下表是美国前十位制药公司的2002年的产值及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强生公司产值增长幅度达到10%,其他都在10%以下;而股市市值则都在下跌,平均下跌五分之一强,最大下跌一半以上。
        下表是23家诊断领域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的表现,可以看出,产值增长平均达到三分之一,最大增长幅度达到8倍。当然,产值下降的也有达到83%,但在整体上不是主要趋势。
        生物科技虽然增长很快,但整体规模很小,下表可以看出,整个生物科技的年产值只相当于Pfizer/Merck两个公司的年产值。
        事实上,生物科技的价值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如与以上两个公司的比较,Pfizer/Merck共有70多个新药进入临床实验,未来4-5年准备送FDA的新药和疫苗26个,市场处方药共计35个。而生物科技在市场上共有130个药物在卖,同时有350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或正等待FDA审批。
        药业公司近年来的研发经费逐年增加,但自98年来,药物研发投入与批准新药间的正相关性减少,投入增加而上市新药连年减少(原因有政府方面的:FDA审批越来越保守;有公司方面的:大制药公司效率低;技术方面的:基因组的巨额投资还未到回报期;另外正在研发的药物难度相对较大),同时,专利药过期或即将过期的压力也逐年增大,已上所产生的反差空间正成为大药业公司购并或投资生物科技的动力。
        随着计算技术/生物信息学、纳米技术、通信/多媒体技术、生物/化学/药物等多学科的研究积累,系统生物学正在得到迅速发展。
  生物科技的发展比期望快:RNAi(核糖核酸干扰现象,具有特异降解RNA片段功能的RNA片段)、全基因扫描、干细胞、药物投放等基础研究更加成熟,技术手段进步,研究的复杂性和集成度不断增强:由原来的“基因→细胞→系统→药物”的模式转到“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机理→毒理”模式,系统性和对象规模都要提高若干量级。
  经过多学科的综合交叉作用,系统生物学应运而生。系统生物学以全基因生物学的观点进行研究,用集成的观点理解细胞组成如何工作并产生生物系统;以超强的计算方法和能力,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复杂生物系统和它们的行为;研究微生物和人的细胞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用“数学”生物学的方法集成“湿”生物学。
        1.生物诊断领域
  与传统诊断技术相比生物诊断技术具有灵敏性、专用性、易用性的特点。生物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加速增长和边界扩张;个性化医疗,即诊断更加精确、治疗更加个性化;基于价值的定价等。生物诊断针对的靶是全新的,该领域发展很快。由于有了新的疾病辨别指针,新药临床试验的目标更小,新药研发的高额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改善预防与个性化医疗水准等需求也与日俱增,以上凡此种种,使得生物诊断领域在近年来得到很快发展。从临床诊所使用的检测角度,生物诊断有持续大于10%的增长;服务性中心实验室限制了多种测试及其技术平台大规模的发展,一些技术平台在临床诊所使用时比服务性中心实验室更有效率,效果也比较好。生物诊断前景广阔。个性化医疗的兴起代表了新的健康标准;10亿美元以上的高销售额药物将变得较少,带之而起的是针对性更强的效果更好的个性化药物;诊断和处方药捆绑销售的个性化医疗必将成为新的趋势,因此医疗支付系统也将面临方式的改变。
  2.营养功能食品
  营养功能食品公司也竞相重组。营养功能食品在全球有1500亿美元以上产值(2001年美国529亿美元),人们对饮食所提供的营养不足的信任危机仍然存在,因此市场将会是长期的;浓缩食品售销量增加。民意调查还表明人们宁愿吃功能食品,而不是自然饮食,功能食品销量增加(2001年全球销售额达566亿美元);食品和化学公司认识到专用功能成分和食品的结合的重要性。营养功能食品的成功有赖于更多的满足客户需求;产品中包含更强的科技成分,对各类技术、新思想、新产品都应当尽早吸收;建立产品研发供应价值链;加强合作伙伴关系。
        3.农业生物技术
  农业生物科技表现死气沉沉。2002年常规农业生物制品价格是十几年来最低的,除了个别有特色的品种之外,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新产品。合作合同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令人失望。农业生物科技产业并购的伙伴较少,合并行动也造成了内部的混乱。农业生物科技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充分体现价值。与此同时,社会上对转基因作物、有风险的转基因动物的敏感度也在下降。
  4.生物材料/生物工程
  强大的基因组基础研究对生物材料和生物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微生物、人和动物、植物基因组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为生物科技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知识资源和技术工具。这也为抓住“基于知识的机会”推动知识经济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佐证。如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高通量药物筛选、组合化学、蛋白质学、工艺工程等学科的交叉作用,对传统制药业、农业、工业生物科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微生物基因组、人类基因组和植物基因组知识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成熟,通过物质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应用数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作用,生物材料、生物化工、生物工艺的未来的学科增长点正在迅速凝结。
  生物技术对工业的支撑是非常强的。已经有大量的基因组序列库(人、水稻、拟南芥),一些基因和过程已经清楚。分子进化学说已经得到验证;用化学工厂的理论理解植物生长过程,在表达合成塑料前体、抗体、治疗蛋白、疫苗和工业酶方面等都得到了成功应用。在代谢途径工程方面,通过生物发酵的方法处理难降解的生物材料格外引入注目。
  生物材料/生物工程的机遇。①农业部的农业“帐单”:生物能源拨款达4亿美元;②广阔的市场:全球化工市场13500亿美元,其中1500亿美元精细化工,4000亿美元特殊化工,8000亿美元日用化工。这些市场中的很多可以采用生物材料/生物工程技术;③替代能源燃料:生物再生资源,生物量能源转化;④特有的饲料前体:手性中间体,PLA,[1,3 propanedio1];⑤生物聚合物、纳米技术发展的带动:NSF预计到2015年投资将至1万亿美元,涉及的领域将会包括生物半导体、DNA计算机、纳米结构材料、生物粘合剂等;⑥微生物、细菌:特异合成,过程改进,环境清洁等。
  5.生物科学仪器
  ①生物科学仪器的行业推动力。生命科学不断产生新的应用,要求产品不断改进;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03财年增加经费40亿美元,达到270亿美元,对生命科学仪器的使用者加强支持;战略政策层面,为防止生物恐怖将增加额外的研究经费,并增加用于技术商品化的研发经费;非典型性肺炎及其他病原体的影响,使得人们对用户友好型、廉价个性化诊断技术的需求增加,也将对生命科学仪器行业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分析仪器市场的规模:2000年为196亿美元,2001年为211亿美元,2002年为230亿美元)。
  ②药物研发对生命科学仪器的影响。制药/生物技术行业高风险的模式使得对增长的预测难度增大,而仪器的增长预期相对容易,因此也比较稳定;人们不断关注自动化和药理基因学的需求,将激发对新产品和创新的需求,带动生命科学仪器的创新;工作量巨大的以往设备替代也有很大的需求。
  ③学术界对生命科学仪器的影响。学术界对生命科学仪器的影响是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国家财政赤字使科研经费面临支出减少,另一方面NIH对生物反恐增加经费将带动支出增加。
  ④市场拉动(而不是推动)。开发如糖检测产品的Therasense公司首发股,在2001年第四季筹集了1.1亿美元;Perlegen公司筹集到了1.3亿美元风险投资,2003年元月完成全基因扫描,从基因层次对人的差异进行分类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⑤生命科学仪器的挑战。生命科学仪器在临床诊断,作为药物/生命科技的研发工具,以及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研究和药理基因学、毒理基因学研究的大型测试仪器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许多公司试图从基础性的发现研究进入到临床和药物开发应用领域。
        6.生物科技经费投入
  对生物科技行业来说,生物反恐现在似乎成了一棵摇钱树。2002年通过了《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反恐法案》,通过了60亿美元的预算,其中16亿美元用于医院,24亿美元用于发展新的测试和治疗计划。Acambis Plc和 Baxter Bioscience公司获得4.28亿美元合同用于开发疫苗盒;超过百家公司在疫苗方面的工作得到资助。
        7.2003年生物科技产业概述
  前半年(直到伊拉克战争结束),股票市场大多情况与2002年相同。下半年伊拉克战争的不确定性消失,对生物科技的整体投资和研发利好,股市复苏,进入生物科技价值重建新阶段。预计在2003年关键产品审批方面,Genzyme公司的Fahrazyme,Biogen公司的Amevive,Trimeris和Hoffmann/Roche公司的Fuzeon将有结果。有超过17亿美元增值和12亿美元的业内合同额、10—15个首发股、150亿—200亿美元市值增长,生物技术产业市值上升15%,股市全面上扬(道琼斯指数上升2%,纳指升10%)。美国生物科技市场将比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更强健,合作/合并增加,新药通过FDA审批数量会有新的增加(但仍会有“延期”或“意外”),更多的处方药与诊断的组合,个性化医疗成为投资热点。欧洲会有更多的“价值”调整,以吸引股市资本。无论在创立公司还是与世界生物界的集成方面,亚洲将变得更活跃。克隆/干细胞/转基因作物等方面的公众舆论压力趋缓,价格压力/医疗保障方案转为利好,防止生物恐怖主义将大大推动生物技术发展,研发投入增加,生物科技市场扩大。
  生物科技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产品与适用的技术平台方面,公司成长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投资者的优先选择有:生物产品非专利药公司、生物蓝筹股公司、药物研发类公司、服务类公司、以技术见长的公司、新的生物诊断公司等。
        日本
        一、引言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宣告完成,一场以基因及蛋白质数据应用于生物技术产业的竞争拉开了序幕。尤其是利用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创建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的态势强劲。日本也不例外,各大研究机构及风险企业都把目光聚焦于二十一世纪产业新增长领域之一的生物技术。据日本有关部门的预测,2010年日本生物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25万亿日元,被认为是推动二十一世纪日本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原动力。
        二、日美等国生物技术现状分析及日本所采取的基本对策
        日本在生物技术领域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但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及韩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在急起直追,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尖端生物技术的专利申请数来看,根据日本特许厅的统计,基因解析技术、蛋白质功能解析以及与基因组相关的专利申请数2000年约12000件,其中美国约占40%居首位,其次是中国约占30%、欧洲及日本紧随其后。
        从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来看,日本依然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医学研究机构巨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2004年财政年度的政府预算额将达28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8%。其预算额是日本2003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总预算额的7倍。
        生物医药领域日美间的差距也在拉大。美国制药巨头Pfizer公司收购了Pharmacia公司后其销售额约440亿美元、研发费超过70亿美元。其销售额及研发费分别是日本最大制药企业—武田药品工业公司的5倍和6倍。
    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美国Mansanto等公司在转基因玉米及大豆的世界市场上独霸一方。在环境修复等生物技术领域及安全保障领域美国的优势更为明显。据日本生物技术产业协会的统计,日本生物技术风险企业数为334家,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
        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撑有赖于大学等研究机构不断推出新研究成果,只有将这成果及时转移至相关企业,才能实现产业化。日本主要大学虽然相继设立了技术转移机构(TLO),但其功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普遍缺乏创新的经营管理人才。大学研究人员更缺乏对技术市场的敏锐性及推销新技术的勇气。只要具备了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及市场预测力,才能加速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日本虽在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实现了新起步,但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独占熬头,决非易事。

        日本政府为了促进基因制药的研究及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的培育,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政府成立了以小泉首相为首的生物技术战略会议,并于去年12月颁布了长达200余页的生物技术战略大纲,其中详细阐述了具体的战略重点及实施计划。
        战略大纲中提到的有些具体计划已列入政府重点开发项目。如国立癌症中心及国立循环器官疾病中心建立了针对相关疾病的蛋白质组研究计划。旨在提高在检测解析仪器的研发以及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去年出台的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对生物技术相关专利的快捷审核、审核标准的国际化以及促进大学发明技术向民间转移等有关措施。将严格执行蛋白质专利的审核条件,同时又明确了再生医疗领域相关技术也可申请专利的重大举措。从专利政策角度对正在崛起的生物技术产业给予有力的扶持。
        三、日本生物技术产业原动力初见端倪
        日本山之内制药公司预言2005年基因制药研究进入临床试验,并在美国设立风险企业创新基金,与风险企业携手共同进行基因制药的基础性研究。三共公司则与美国投资公司联合设立生物技术风险企业投资基金,寻找有实力的风险企业积极推进新药的研发。而日本最大制药企业—武田药品工业公司率先建立新的研究体制,配备约40名研究人员专门从事有用基因筛选及其相关技术的研发。新体制建立后,相关疾病基因研究的多篇论文已在《Nature》上发表。
        日本已有多家生物技术风险企业已初显实力。如从事基因治疗开发的AnGeaMG公司,去年成功开发出能生产使特定基因失去功能的基因缺失鼠(Knock-out  mouse)的转基因技术;从事癌基因解析的Onco  Therapy  Science公司及从事再生医疗的Cell  Seed等公司也将在几年内上市;设在东京医科大学的临床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将对该大学附属医院肺癌患者的血液进行调查研究,解析何种蛋白质在起作用,从而寻找有效治疗法。
        四、医工强强联合直逼生物技术产业领头羊欧美
        日本已形成医工学科强强联合的合作研究体制。一种以医疗仪器及诊断技术等为主的医工联合合作模式已初见端倪。为了缩短医疗仪器产业与欧美的差距,日本厚生劳动省也积极扶持医工联合的产业合作新模式。各大学相继设立了如东京大学的疾病生命科学中心、千叶大学的前沿医学科学开发研究中心及大阪大学的未来医疗中心等。
        医工联合的产业技术合作也已正式启动。如京都大学与日本IBM公司、日本新药公司等共同开发出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药剂效果进行预测的新技术。京都大学与京瓷及岛津制作所合作,开发一种植入患者体内的实时监视微型检测仪。
       基因治疗和再生医疗等尖端医疗领域的研究,单一学科很难完成此类研究项目,学科间融合、联合顺应了这一研发的趋势。日本目前医疗仪器约40%以上依靠进口,为了提高其国产率,厚生劳动省出台了医疗仪器产业规划。旨在用5年时间,提高医疗仪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多学科与产业界的强强联合,赶超生物产业技术产业领头羊—欧美等国。
        五、突破专利申请原有框架,医疗技术将列入专利申请范畴
        日本自去年起,着手修订现有专利法。将人工培养皮肤的再生医疗及基因治疗技术本身作为专利进行申请。突破了原有医疗领域专利申请仅局限于药品及医疗仪器的框架。这一修订将有力地推动尖端医疗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被列入特许厅专利新申请范围的包括细胞加工技术以及载体开发技术等。有望今夏受理此类专利的申请。相关企业已着手专利申请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日立制作所已开发出了牙齿、角膜再生及培养技术,并预定申请专利;日本再生医疗风险企业Tissue  Engineering公司开发的人工皮肤移植技术也将申请技术专利。
        原有此类医疗尖端技术由医生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应用于患者,因细胞加工技术及管理需要较大人力和物力,仅靠医院一家很难实现技术的推广普及。而此类技术本身列入专利申请范围,将有助于相关企业参与尖端医疗领域的研发,形成产业新增长点。
        六、健全和完善医疗伦理及法制建设
        2003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4月又宣告了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基本完成。今年是生物技术领域值得庆贺的一年。人类基因组的解析成果必将面向人类健康及医疗事业,生物技术产业将渗透至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涉及医疗伦理、法制及社会问题。
        医疗领域的研究将突出个性及再生二大概念。所谓个性,即根据患者特定体质所采取的医疗方法。具体是指利用人类基因组解析成果,确立个性化医疗法。日本文部科学省已拨200亿日元,由东京大学医科研究所、大阪府立成人病中心等全国九家机构联合建立基因库,辅助个性化医疗的研究。计划采集30万人群的血液样本,研究分析与癌症、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等遗传机理,有效缩短新药研发周期。此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解析的基本完成,研究重点已逐渐转入相关蛋白质立体结构的研究。2002年日本正式启动了以理化研究所为中心的“蛋白质3000”的大项目,开展蛋白质结构与医疗领域相结合的研究。
        再生是尖端医疗领域的又一亮点。再生医疗是对皮肤、骨和心肌等受损脏器及组织,通过患者的细胞进行修复的一项技术。目前日本理化研究所发生再生科学综合研究所、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京都大学及庆应大学等机构正在从事再生医疗的基础性研究。
        形成社会对涉及伦理、法制、社会问题的共识,对再生医疗技术产业化尤为重要。因为生物技术必然涉及个人遗传信息等较为敏感的社会伦理。据说,英国将计划建50万人群的基因库,基于社会伦理等原因,提出反对意见的不在少数。除此之外,生物技术的正确利用还需有健全法制作保证。在保护医疗消费者同时,为了促进生物技术的有序发展,相关专利制度的完善乃是当务之急。
        七、再生医疗正在步入临床试验阶段
        大企业及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纷纷加入到再生医疗研究之列。其主要研究对象涉及骨、心肌、血管及皮肤等。对药物不能治愈的疾病治疗打开了希望之路。
        日本Amniotec公司开发的角膜上皮细胞膜,与京都大学合作进行临床试验,用于角膜的移植手术。该角膜上皮细胞膜是将人体角膜上皮细胞利用从胎盘羊膜中提取的胶原进行培养而成。由于再生医疗研究的投入产出周期很长,该公司去年11月又与生物技术风险基金投资公司合作,创立研发机构,计划于2007年实现商用化。

        OsteoGenesis公司开展齿槽骨再生医疗的研究。有望实现因牙周炎而受损颚骨的再生材料商业化。将骨髓中采集的细胞分化成骨芽细胞。将相混的骨芽细胞及蛋白质胶状物注射至患部。明年进入临床试验,2007年实现商用化。

        在牙科再生医疗领域的研究,医疗仪器的大企业日立医疗公司也与名古屋大学合作,计划于2007年向市场推出用于再生牙齿的胚牙。TERUMO公司也涉足再生医疗领域的研究,去年9月与美国风险企业DIACRIN公司合作开发心肌机能的再生医疗研究,年内将进入临床试验。这一将患者大腿部的骨格肌芽细胞进行培养,然后移植至心肌的再生医疗技术。有望于2008年形成100亿日元规模的新产业。

        日本OLYMPUS光学工业、PENTAX及武田药品工业以骨的再生医疗研究为主,而第一制药及田边制药则以血管的再生医疗研究为主。有人预言,2010年左右将迎来再生医疗技术的成熟推广期。

        八、DNA芯片的开发将加速个性化治疗方法的确立

        DNA芯片在基因功能的解析、新药研发、实现个性化医疗上是必不可少的,被公认为开创新一代医疗技术的强有力武器。世界DNA芯片巨头美国AFFYMETRIX公司控制着芯片生产的主要技术专利。据称开发的主力高性能芯片中嵌入了所有人类基因。利用这一芯片可以迅速确定特定疾病与哪一基因有关。由于该公司近期打出基因芯片的降价大战,将对基因制药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日本的日立软件工程公司和三菱化学BCL公司开发出了能快速检测败血症病原菌的DNA芯片,为有效使用抗菌药物,减轻患者痛苦将起到理想的效果。此外,上述两家公司还将计划开发出能预测抗癌药物药效的芯片。

        九、主导基因制药产业,相互合作更趋活跃

        利用基因信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实现有效治疗药物的研发将成为现实。日本ZERIA新药公司专门设立了基因制药子公司开展9大领域的研究。三重大学利用作用于血管细胞的基因,正在开发动脉硬化的治疗药物。并与美国TEXAS  A&M大学合用,开展利用有关组织修复基因的新药研究。

        基因制药不仅对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大企业也将其作为新世纪的核心技术加速开发利用。如中外制药公司开展利用免疫反应的抗体药物研究。抗体药物副作用小、效果大。业已开发的用于慢性关节炎的治疗药已进入临床试验的最后阶段。高钙血症及多发性骨髓肿瘤等治疗药物也在研究之中。

        武田药品工业公司也对其研究所配置了最先进的分析仪器,从事癌症、哮喘等的新药研发。三共公司和山之内公司分别找到了高血脂症和痴呆的相关基因,正在加速有效新药的研发。

        基因制药研究需要投入庞大研究开发费,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此,寻找拥有特定技术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日本第一制药与以生物信息学著称的风险企业CLS公司合作已找到了与糖尿病及癌症等有关的多种蛋白质,为新药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持田公司则研究与癌细胞等表面易结合的物质,开发出将基因有效送达治疗部位的基因载体。

        十、营造有利于生物技术创业的氛围必不可少

        日本2002年生物技术市场规模约8万亿日元,其中转基因等领域占到1.4万亿日元。而日本独自技术形成的产业市场并不大。

        随着DNA芯片等生物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对食品、医药及农业等众多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体来看,医药领域的研发进展最快。而食品领域的研究步履艰难。如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宣告完成,但日本企业利用水稻基因组解析成果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这一结果有其根本原因,除了投资回报的未知性,与产品流通及医疗行为有关法律的不健全也有一定关系。要实现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是极为重要的。

        生物技术如同核技术具有二重性,有利有弊。作为政府应在安全性和伦理性方面制定切实的方针措施。对超出一定伦理及安全性的研究应给予严厉制止并予以重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营造消费者对转基因制品认可的社会氛围。

        日本去年年底出台的生物技术战略大纲中,预测到2010年日本生物技术领域的市场规模将扩大至25万亿日元。而欧美等国则预测全球生物技术的市场规模中期目标将达300万亿日元。日本生物产业人会议认为,如日本不能有效进行生物技术的研发,将很难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和韩国在生物技术的研究也不可低估,生物技术的国际竞争已到了分秒必争的地步。日本必须制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研究体制,今后的2-3年是决定谁能主宰生物技术市场的关键,其中重中之重是DNA芯片等研发。

        目前各风险企业在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上先行一步。作为国家及金融机构应对风险企业给予积极的扶持。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极为重要,培养高素质的专利代理人已迫在眉睫。

        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投资回报周期非常长。如生物医药能率先实现产业化,其带来的企业效应是非常巨大的,但研发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成功。据有关统计,美国研发的成功率为10%左右。因此,有必要创造一种允许研发失败的社会环境。

        十一、生物技术食品及原料正在逐渐走近市场

        生物技术逐渐渗透至人们日常消费的食品领域。如2003年2月下旬东京的高级超市推出了麒麟公司开发的土豆新品种——CYNTHIA。其目的是与目前市场占有率高达90%的主宰品种男爵和五月王后品种决一高低。

        CYNTHIA是利用麒麟公司拥有的组织培养的方式培育而成的。早在1987年麒麟公司首次成功开发了无毒微型土豆种芽增殖技术。但到了1999年日本农水省才真正允许开展无毒微型土豆种芽增殖技术的研究。因此,麒麟公司于2000年3月在国内合资成立了JAPAN  POTATO公司着手土豆新品种种芽的生产及销售。

        又如,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认为,利用体细胞技术的克隆牛肉作为食品其安全性不存在问题,并计划将这一报告提交7月设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审议。日本虽是世界上最大体细胞克隆牛的生产国,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着死亡率偏高等难题。世界上尚无一国允许体细胞克隆牛肉的上市,要通过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审议,难度较大。因此,生物技术食品真正进入市场还需较长的时间。

        十二、微生物在食品包装材料等上的应用方兴未艾

        日本各化学公司致力于利用土壤、水中微生物的作用,开展自然分解树脂的研究及确立相应生产体制。尤其是利用微生物在生活垃圾袋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上市场前景看好。日本三菱化学和味之素两大公司联合开发植物性自然分解树脂的研究,通过国内综合化学和综合食品两巨头联手,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两家公司共同开发的自然分解树脂的特点是利用使植物淀粉发酵的琥珀酸的作用。因提高了植物原料的比例,明显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味之素公司的发酵技术及三菱化学的树脂合成技术的两大优势,其生产成本比现有主流自然分解性树脂有所下降。目标是到2006年将现有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自然分解性树脂,全部转为利用琥珀酸生产的植物性自然分解树脂。

        另外,昭和高分子公司也将扩大自然分解性树脂的生产能力,其产品主要用于加工农用薄膜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虽然目前自然分解性树脂的价格为普通树脂的2-3倍,但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自然分解性树脂的市场规模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十三、官民并举生物技术风险企业与日俱增

        据生物技术产业协会(JBA)的统计,日本现有生物技术风险企业334家。而欧美的生物技术风险企业分别超过了1500家。虽然日本在企业绝对数上仍与欧美有较大的距离,但是日本官民并举,共同推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势头正旺。

        日本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的定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手段和对象,进行创业的中小企业,成立未满20年,并不以进出口及销售为主的企业。1999年以来,以每年40-50家的增长速度在增加,风险企业的创立已形成了强劲的势头。

        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的涉及领域非常广。如从事基因新药研究、DNA芯片开发、组织修复再生医疗等研究的风险企业。形成了与大企业和大学等进行共同研发的新格局。

      据JBA的统计,在生物技术风险企业中,从事生物信息学等研究辅助型的企业占第一位。从事药品及诊断试剂开发及再生医疗的企业占第二位。从事环境修复技术的环境研究领域的企业占第三位。其后是从事转基因技术等农作物技术开发的农林水产领域的风险企业。

        从事DNA芯片及各种分析仪器研发的风险企业,因其研究成果能逐步形成商品化,资金有限的风险企业也能维持经营。但是,从事新药及再生医疗等研究的其研发费占销售额的62%,因此医疗风险企业必须走与其它企业合作的模式。

        其中再生医疗被认为能与新药研制相抗衡的产业新增长点。日本各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纷纷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如日本SOSEI公司与澳洲STEM  CELL  SCIENCES公司合作成立干细胞研究新公司,其目标是形成干细胞增殖的产业。今后还将开展有助于治疗帕金氏症的脑细胞、以及能释放有效抑制血糖值的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腺特殊细胞培养等的研究。



        英国

        在生命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在英国发现50年后,一直处于世界生物技术发展前沿的英国面临着资金短缺和道德伦理带来的双重挑战。

  英国生物技术业界

        人士认识到,“公众的反对使英国生物技术产业元气大伤”。自2000年高技术产业泡沫破灭后,没有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在英国上市。目前,英国生物技术业近三分之一上市公司的资金不足维持两年的运作,一些小公司更是入不敷出。一些资深的植物生物技术研究者更是宣布要离开英国。

  除转基因研究外,英国其他一些生物技术研究也面临阻力。去年11月21日,英政府批准剑桥大学建立“活体实验室”,以猴脑研究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神经学疾病,遭到了动物保护主义者的猛烈抨击。英国“废除活体解剖联合会”表示,该组织将对“活体实验室”建立过程中的每一步进行抗议。该实验室负责人坦言,实验室目前仅筹集到正常工作所需资金的四分之三,在动物保护者的抗议声中和舆论压力下,筹集到开展实验的足够资金并非易事,而其他类似实验室就更难以建立。

  然而,英国生物技术和生命研究在2003年并非“流年不利”。去年6月,英国政府批准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建立实验室,利用克隆人类胚胎提取干细胞。多利羊之父伊恩•威尔默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表示将系统研究克隆人类胚胎过程的每一阶段,及克隆对胚胎、胎盘、胎儿和活动物的影响,他们还计划在培育克隆人类胚胎的过程中,将其同自然受精胚胎和试管受精胚胎相比较。

        威尔默特认为,这将提供对发育生物学最根本问题的认识,将吸引许多实验室的注意。

  英国威康信托-桑格研究所完成了近30%的“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工作。该研究所还破译了人类第6号染色体的遗传密码。6号染色体是迄今为止科学家破译的最大、包含基因最多的染色体,其中包含的基因对人体免疫系统至关重要。

  另外,伦敦帝国学院的科学家发现位于人体第10号染色体上的GAD2基因是一种导致肥胖的基因,为肥胖症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线索。



        德国

        新千年以来,德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总体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发展停滞并出现微弱衰退,风险资金投入减少,行业就业人数下降,企业研发成本下降,行业亏损增速放缓,前期临床开发投入增幅加大。这些变化表明,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开始进入专家预测的中期调整阶段。

        研发资金投入减少。受经济紧缩影响,2002年德国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首次出现负增长,仅为10.9亿欧元,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生物技术企业要获得新的专利,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就必须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而研发投入的减少将直接导致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足。

        行业亏损持续增加。德国生物技术全行业亏损继续增加,2002年税前亏损达6.61亿欧元,但由于采取了降低技术、裁减员工等一系列措施,亏损增幅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20%,行业亏损持续增长的势头德到遏止。在困难的经济环境下,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努力降低企业亏损,希望利用并不充裕的资金来尽可能地维持企业继续生存。

        行业产值略有下降。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在保持了几年高增长速度之后,德国生物技术产业的产值首次出现负增长,为10.14亿欧元,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企业退出了生物技术领域,而新建企业尚无法填补由此产生的缺口,是造成全行业产值下降的原因之一。占全行业产值50%以上的上市企业的产值也处于停滞状态,其中60%企业的产值有所下降。2002年,德国私有生物技术企业的平均产值为140万欧元。由于绝大多数企业成立时间不长,而研发投入力度较大,所以全行业有50%以上的企业尚无任何产值可言。

        企业数量停止增长。2002年,德国共有生物技术企业360家,在数量上首次出现负增长,与2001年相比减少了1个百分点,这表明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开始进入中期调整阶段。去年一年中,共有31家企业退出生物技术领域,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新建企业,其中3家企业被出售,1家企业被兼并,1家企业停产,26家企业因无偿还能力被解散。今年上半年,有18家企业退出生物技术领域,3家企业被兼并,15家企业处于无支付能力状态。在德国15个联邦州中,巴伐利亚州以拥有85家生物技术企业稳居榜首,其后依次为巴登符腾堡州、北威州、柏林和下萨克森州。

        新建企业数量减少。2002年,德国新成立生物技术企业25家,增长率仅为6%,尚不到2001年13%增长率的一半,而1999、2000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5%和20%。从1999年开始,德国新建生物技术企业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在360家生物技术企业中,成立后尚未获得风险资金投入的企业占28%,获得了第一轮投资的占37%,获得了第二轮投资的占24%,即将发行股票的占5%,已上市的占6%。

        行业从业人数下降。2002年,德国360家生物技术企业共安排就业13,400人,比2001年减少了1,000人,下降了7%,与2000、2001年30%的增长率相比,首次出现负增长。导致全行业就业人员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形势方面的原因,也有中期调整带来的影响。在生物技术行业中,达到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尚未形成一定数量,许多企业的发展进程放缓甚至近于停止,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一方面继续投入资金,一方面裁减人员。在360家企业中,3/4企业的员工人数少于30人。与2001年相比,员工人数少于10人的企业数量有所减少,而员工人数超过100人的企业数量则稍有增加,这一变化表明,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小企业首先成为行业调整的牺牲品,正如俗话所说,弱者越弱,强者越强。

        资金注入继续减少。由于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成功上市,风险资金就成为2002年德国生物技术企业的唯一资金来源,为2亿欧元,与1999年基本持平,与2001年相比,几乎下降了50%,仅相当于2000年资金投入的1/6。今年上半年风险资金投入为1.26亿欧元。大部分风险资金来自风险投资公司,也有一些股份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参与投资。风险投资公司和股份投资公司的资金绝大部分为自有资金,也有少量的社会游资、政府资金和私人资金。在所有投资者中,风险投资公司占66%,股份投资公司占21%,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种子基金投资公司各占3.4%,个体资金持有人占1.7%。在投资中,机构资金为34.2%,政府或公共资金为28.7%,私人资金为18.5%,其它资金为10.2%,长期投资为6.4%,储蓄银行资金为3.8%。

        与2001年相比,德国生物技术企业的上市积极性明显下降。2001年,投资者对股市回升尚抱一线希望,而2002年的持续熊市,包括生物技术股票的贬值,彻底毁灭了投资者的期望,只好另找套现出路,首选方案是商业出售,即将所持股份转卖给其它企业。在2002年的所有套现活动中,商业出售占48%,发行股票占34%,回购占5.6%,其它占2.2%。

        专家预计,2003年德国生物技术全行业需投入资金1.5亿欧元,到2004年中期需投入资金4.5亿欧元。

        经营策略发生调整。目前,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仍然是德国生物技术产业的主导经营模式,由于这种经营模式可以迅速地提高企业产值而在过去几年中受到投资者追捧。但是,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特别是药物开发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为规避风险,缩短投资周期,德国生物技术产业的经营模式最近出现了向技术服务转型的趋势。这一以短期内迅速提高企业产值为出发点的经营策略调整是应对严峻投资条件的必然反应,得到了外部投资者的理解。目前,在德国生物技术产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的企业占46%,从事技术服务的企业占18%,兼顾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企业占36%。

        技术平台形式多样。在生物技术领域,除了已经较为成熟的基因技术、蛋白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外,最近又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技术平台,如干细胞应用技术、新型核糖核酸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系统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支持的处理过程等。在德国生物技术产业通常采用的各种技术平台中,基因技术占29%,生物信息技术占19%,蛋白技术占17%,抗体技术占7%,组合分析技术占5%,其它技术占23%,其中有化学基因技术、化学遗传技术、引导演化技术、脱氧核糖核酸置换技术、系统生物技术、代谢技术、纳米生物技术、天然物质合成技术、计算化学方法、药物推理设计技术、核糖核酸干扰技术、干细胞技术、细胞治疗技术、脂质体技术、转移体技术等。

        产品格局变化式微。人们一般将生物技术分为“红色生物技术”、“绿色生物技术”和“灰色生物技术”三类。“红色生物技术”是指生物制药技术,“绿色生物技术”是指农业和食品生物技术,而“灰色生物技术”是指工业、环保生物技术。

        在德国,已经投放市场的生物技术产品主要是分子试剂、食品试剂、组织工程产品、生物芯片、新型脱氧核糖核酸处理以及脱氧核糖核酸转移产品等。在所有产品中,生物医药占56%,分子检测试剂占30%,食品和食品试剂占6%,组织工程产品占7%,生物信息产品占3%,转基因植物占5%,精细化学药品占6%。

        目前,“红色生物技术”仍然是绝大多数德国生物技术企业的研发重点,居于首位的是药物,其次是分子检测试剂。

        与2001年相比,尽管一部分企业的药品研发数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其它企业药品研发数量的减少,导致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处于研发阶段的药品总体数量略有下降。但是,处于初期临床研发阶段的药品数量比2001年增加了近1/4,尽管如此,处于整个临床开发阶段的药品数量仍与2001年持平。其原因是由于缺少经费,导致一系列产品研发产品项目被放弃或搁置。近年来,在德国尽管有约60种药物处于临床开发初期到上市申请阶段,但至今尚无一家新建生物技术企业能将自己研发的药品投放市场。目前,在德国只有由一家从传统制药企业分离出来的生物技术公司开发的3种药品正式投放市场。

        与药物开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由德国生物技术企业开发的分子检测试剂已占领市场,组织工程领域的生物制品也开始进入市场。

        在所谓的“绿色生物技术”领域,德国的生物技术产品仍然相当少。从研发重点来看,在所有从事“绿色生物技术”研发的德国生物技术企业中,从事分子制药技术开发的企业占56%,从事植物外型、有效成分改性技术开发的企业占25%,从事植物生长、培育改性技术开发的企业占19%  。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生物技术企业的研发重点是从转基因植物以及转基因植物细胞中提取药物的生产技术,即所谓的分子制药技术。德国小型“绿色生物技术”企业在技术路线上采用了迂回策略,回避社会公众有关转基因植物和食品的争论,以便专心致志地从事技术开发。目前,与分子制药技术相比,以改变植物质量特征和抗逆性为目的的植物转性技术开发水平在德国还相当落后,鲜有小型“绿色生物技术”企业涉及这一技术领域,其技术开发主要被大型农业产业集团所垄断。

        在德国生物技术企业中,利用先进分子生物技术,从事工业、环保领域生物技术应用,即所谓“灰色生物技术”开发的企业数量最少。硕果仅存的是主要用于酶和其它精细化学药品复合制造以及环保分子检测的少数几项产品。

        政府推动不遗余力。为了推动生物技术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德国联邦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资助计划,将基础创新、平台技术、可持续生物制品生产技术和现代食品获取方法作为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资助项目的4个重点领域  。其中,基础创新的资助重点是生命系统、神经生物研究、人类及植物基因组研究、系统生物学;平台技术的资助重点是生物信息技术、蛋白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组织工程、疯牛病及传染性海绵状脑炎诊断技术等。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资助计划包括:1999年开始启动、已投入资金4200万欧元的BioChance资助计划,重点是促进中型生物技术企业产品商业化;2001年开始启动、计划投入5000万欧元的BioProfile计划,重点是促进生物技术开发区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形成;1998年开始启动、已投入6000万欧元的BioFuture竞赛计划,重点是促进基础创新,以期形成跨学科竞争能力,为经济界和科学界培养年轻科研力量;1999年开始启动、已投入9000万欧元的BioRegio计划,重点是促进慕尼黑、莱茵-内卡三角洲、莱茵兰和耶拿等4个生物技术开发区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德联邦教研部第五次生物技术大会上,布尔曼部长宣布,作为BioChance资助计划的后续计划,教研部将启动斥资1亿欧元的BioChancePLUS资助计划,重点支持中小生物技术企业的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企业间合作以及新企业创建。2003年,德联邦教研部的生物技术资助项目经费将达到1.8亿欧元,比1998年增加70%。德联邦经济部计划从欧洲投资基金(EIF)和欧洲复兴计划特殊基金各筹措2.5亿欧元,设立投资基金,希望借此激活风险投资市场,在未来5年内集中包括私人投资在内的资金17亿欧元,用于生物技术企业风险投资。

        政策环境关键所在。德国生物技术产业能否迅速完成中期调整,走出目前困境的关键是政府政策的明确性和连续性,制定欧盟框架下的德国国家生物技术战略可以吸引必要的人力资源、资金和工业生产能力,为德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德国有识之士纷纷发出呼吁,呼吁社会给予充分理解、宽容和支持,为德国生物技术产业抓住发展机遇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希望政府确保产业保护、税收优惠、教育培训、科研政策、药品法规、植物生物技术法规等各项配套政策的明确性、连续性,为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希望各级政府官员向科研人员、生物技术企业的创业者看齐,迅速转换思维方式,以适应生物技术飞速发展形势;希望尽快消除国内各种政策法规制造的壁垒,为德国生物技术企业创造与欧洲其它国家生物技术企业相同的竞争环境;希望政府创造一流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并留住国外优秀生物技术人才;希望国内金融市场尽快完备自身功能,为新建生物企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希望德国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始终保持其国际领先地位,为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未来走势尚不明朗。对于德国生物技术产业来说,中期调整阶段的到来早在预料之中,只是比预料地更早,更突然,使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整个产业在没有做好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到中期调整带来的严重打击。专家预计,这一调整将在2004年年内完成,过程中将有大量企业遭到不可避免的淘汰,重新洗牌后的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将脱胎换骨地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间内,资金匮乏仍将是制约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使处于中期发展阶段的企业无法迅速扩张。

        生物技术是当今社会技术创新的发动机,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具有极大潜力,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向市场提供创新的产品。五年来,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推动了德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令人关注的是,德国生物技术产业能否借助业已取得的成绩渡过眼下难关。路向何处去,如何才能确保德国生物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摆在德国政府和生物技术产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瑞典

        虽然全国的人口数少于900万人,但瑞典目前拥有超过380家的生物技术公司,为欧洲第四大生物技术国。若就人平均生物技术公司数量及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评比,瑞典则均位居全球之冠。

  分析瑞典生物技术产业成功的因素可归为四项:传统的生物技术研究所奠定的基础、制药产业的强力整合、企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及创投资金的注入。1996至2001年间,超过100家的生物技术公司在瑞典成立,使得瑞典跻身为欧洲第四大生物技术国。而阿斯特拉捷利康及法玛西亚两大国际医药厂商的成就更带动了瑞典生物技术产业的进步。

        1995至2000年间,瑞典的创业投资市场成长快速,大量资金拥入生物技术产业及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生物技术公司在创投资金的资助下,再结合邻近研究机构、知名大学、大学医院等的研发实力,形成了瑞典的生物技术聚落。

        1.高质量的研究与开发成果

        科学论文的一个主要提供者。1987—2001年瑞典共公开发表论文35700篇,按人均计算,瑞典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瑞士。按学科划分,2001年共发表2356篇,其中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约2.6%,生物工艺与应用微生物学约2.2%,细胞与发展生物学约1.8%,免疫学3.8%,微观生物学2.1%,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学约2.4%,神经科学和行为学约2.8%。上述领域按人均计算均占世界排名的前两位。

        较高的论文引用水平。瑞典有关方面对公开发表论文引用的研究表明,上述各个领域的相对引用水平各不相同。其中生物工艺和应用微生物学公开发表的论文最高,相对高出平均引用水平约50%,远高于欧洲同学科论文的引用平均水平,与美国该领域论文引用水平相当。免疫学和细胞及发展生物学的引用水平较低,低于欧洲其它国家的水平。

        在美国获得专利的按人均计算名列前茅。美国是生物技术产业最大的市场。因此,瑞典生物技术领域在美国获得专利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瑞典生物技术领域创新活动的情况。1987—2001年,瑞典在美国专利系统四大专利类型中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瑞典绝大多数专利发明者是个人,持有者是公司。Astra  Zeneca和Pharmacia(最近被美国辉瑞公司兼并)公司占瑞典在生物技术领域持有专利的三分之一(大约各占15%),主要在制药领域,同时Pharmacia公司在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技术仪器设备和工艺领域、AstraZeneca公司在新药和新药制备领域也持有较多专利。瑞典的多数生物技术中小企业均拥有一两项专利技术。

        2、以高校为主的研究力量及相应的优势领域

        瑞典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力量集中于研究瑞典高校。从发表的论文看,参与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机构有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隆德大学、乌普萨拉大学、皇家工学院、哥德堡大学、UMEA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乌普萨拉农业大学、林雪平大学、瑞典传染病研究所,这10家单位发表的论文占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97%以上。从论文发表数量看各研究机构整体及各学科的研究实力,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整体实力最强,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与遗传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病毒学领域发表的论文都最多。隆德大学在生物技术和应用微生物领域发表的论文占绝对优势。乌普萨拉大学在医学化学、哥德堡大学在生物材料领域发表论文较多。

        进一步按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排序,卡罗林斯卡在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学排在第一位,隆德大学在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排在第一位,整体规模相对较小的UMEA大学则在免疫学、微生物学排第一位。

        瑞典在生物芯片、干细胞的研究方面非常活跃。其中生物芯片领域主要是集中在斯德哥尔摩生物信息中心(由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皇家工学院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共同成立)、基因与生物信息中心(由Pharmacia公司支持设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林奈生物信息中心(乌普萨拉大学、乌普萨拉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在干细胞的研究方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隆德大学、哥德堡大学等扮演了重要角色。

        3.两大公司为龙头的活跃的生物技术企业簇群

        根据欧盟有关标准,瑞典现有生物技术企业共245家,列世界第九位,欧洲第四位。按照瑞典更为严格的界定,瑞典现有生物技术企业185家,年总产值为600亿瑞典克朗。在瑞典生物技术领域包括两大制药公司总人数约为30000。其中AstraZeneca、Pharmacia、Amersham  Biosciences、Biovitrum四大公司占据了相当大比重,共有雇员约26000人,总产值约560亿。

        1)公司分类。瑞典生物技术公司分为六类,制药与医药、生物技术仪器、生物农业、生物制品(生物分子或微生物有机体产品)、环保生物技术(土壤、废水、水处理)、功能食品六类。

        ①制药与医药类

        制药类和医药类是瑞典生物技术企业最大的类型。该类企业可进一步细分为四小类即药物开发、药物递送、诊断和医疗技术。

        药物开发类。药物开发公司是瑞典生物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类企业中包括了所有从事药物开发的企业,也包括了研发基地在瑞典的非瑞典企业,共62家。前身是瑞典公司现为大型跨国公司的AstraZeneca和Pharmacia在现有的这一类公司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同瑞典大学的研究队伍紧密合作,提供经费支持,促进其对工业问题的了解,是中小企业有力的合作者和产品及服务的购买者,同时还是专门技术人才招摹的对象,不少中小企业或企业的雇员都来自于这两大公司。目前,Pharmacia在瑞典的业务正在减少,而AstraZeneca在瑞典的分公司拥有11000员工,其中研究人员约4400人。另一企业是从Pharmacia分化产生的公司Biovitrum,该公司主要集中于代谢类疾病、肥胖、2型糖尿病和肿瘤药物发现与开发,是欧洲该领域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还有两家比较著名的企业是KaroBio和Mdeivir。许多瑞典的中小企业同AstraZeneca和Pharmacia等大公司开展了大量的合同研究、许可证使用及研究协作等。如KaroBio同世界十大制药公司之中的四家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药物传递手段类。该类公司主要从事如何使药物中的活性物质达到体内的靶分子以及如何使这些物质达到令人满意的溶解效果,共11家。

        诊断类。该子领域的公司包括诊断工具与技术开发、血液分析,共20家。这些公司同大学或医院的研究队伍合作紧密,产品商业化过程比制药企业快许多。最大的公司是Stantec  Medical,其次是Boule  Diagnosics  Imternational、Cellavision和Sequenom。

        医疗技术类。该子领域的包括血液治疗、美容及内科使用的生物材料、营养解决方案和血浆替换等,共12家。该类企业最大的公司Q-MED和Virtrolife。

        ②生物技术仪器类。此类公司覆盖如生物分离、生物分子分析、生物传感器、基因、生物芯片以及发酵设备。瑞典在这领域非常成功。Amersham  Biosciences从事基因、蛋白质、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生物制药等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是该领域最大的公司。Biacore开发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工具,其生物分子组装的探测与监控技术世界领先。Pyrosequencing生产DNA测序设备。

        ③生物制品类。主要生产生物分子、微生物或细胞。共有18个公司。按雇员计算,三个最大的公司中,DSM  Anti-Infectives  Sweden(总部在爱尔兰)生产青霉素制品的原材料,Polypetide  Laboratories在五个国家生产通用或顾客定制的缩氨酸,Biolnvent  International生产单克隆抗体、熔化蛋白和其它重组蛋白。

        ④生物农业类。主要针对作物改良和生物性作物保护,共有8个公司,其中SvalÖf  Weibull(瑞德合资)和Syngenta  Seed(瑞士控股)主要从事基因作物改良,并已经取得瑞典农业委员会的田间试验许可。到2002年,瑞典已经有8个基因改良作物被批准进行田间试验,油菜两个、芹菜两个,土豆三个,甜菜根一个。

        ⑤环保生物技术类(土壤、废水、水处理)。环保企业主要针对土壤、废水、水处理和实验分析,其主要顾客为市政、建筑公司和生产过程需要对水进行净化处理的工业企业,共8家。有三个企业主要使用有效非常病原自然发生的微生物并开发、改进这些微生物的使用。其它几个公司开发如污水的毒性和微生物的试验和分析方法。这个领域的公司都比较小。

        ⑥功能食品(主要是前生素的)。这一领域的所列公司主要是使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公司,共10家。现在最大的公司是Biogaia,该公司运用乳酸菌Reuteri制作人和动物前生素食品。

        2)快速发展的中小生物技术企业

        在瑞典生物技术领域雇员少于500人的中小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

        情况更能说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这些中小企业的总雇员近4000人,总产值为40亿克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有特点的是:①公司数量特别是在生物技术仪器及制药两大子领域的公司数量大幅度增长。公司数量1997年为135家,2001年为183家,其中制药与医药子领域的企业增加25家(新增企业主要集中在药物发现与开发),生物技术装备企业增加10家。②雇员数量特别是制药与医药类企业雇员大量增加。雇员数1997年为2677人,2001年为3975人,其中制药与医药类企业雇员数比1997年增长近50%。③产业活力不断增强,呈现一个新增公司数量多但增幅轻微减小、但旧公司数量减少的动态特征,且这些变化仍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仪器与装备及制药两大子领域。④不少企业在快速发展取得极大成功,但仍有一大批企业的仍保持较小的规模,公司拥有某项专门技术,但运作依靠风险资本的投入,存在一定的财务困难。

        3)依托大都市和大学形成区域性生物技术产业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依托大都市和大学,瑞典形成了两个密集的区域性生物技术产业群;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生物技术产业群和隆德-马尔摩生物技术产业群。1997年,大多数瑞典生物技术公司位于斯德哥尔摩与乌普萨拉、隆德、哥德堡地区。经过几年后,新成立的公司仍然主要集中于上述地区。其中斯德哥尔摩地区主要是制药与医药类公司,普萨拉地区主要是制药与医药、生物技术装备类公司。

        4.生物技术知识与技术扩散的主要形式

        由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学和少数大公司里,因此,生物技术知识的交流与技术的扩散重点是围绕大学进行的,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大学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发表论文,使企业能够得到大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碰到的难题。二是由大学与企业界的人员交流。主要是企业从大学聘请或招聘研发人员、大学也从企业吸纳部分人员补充教师队伍,大学研究人员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后直接创办企业;三是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特别是几家大公司的研发人员向小企业的流动同时,带去了专门的知识与技术。四是通过中介机构,生物技术企业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五是通过专利、专有技术授让或专门产品或服务购买获取相关知识。

        5.良好的政策环境

        1)国家确立生物技术为优先支持的研究领域和优先发展的产业。瑞典政府在1992年提出的研究法案中即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材料技术作为三大优先研究领域。1996年研究与社会法案提出瑞典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要占据世界领先的地位。2000年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瑞典战略领域。

        2)高强度、多渠道的研发投入。政府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主要包括两个渠道,一是政府每年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系科的直接拨款。二是瑞典公立研究资助机构在生物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研究资金。投入最多的机构分别为战略研究基金会、技术创新局以及瓦伦堡基金会、医学研究理事会和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支持的都是对提高瑞典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研究理事会(自然科学和医学部分)支持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业技术发展局支持生物技术发展项目。各自的支持强度约为:战略研究基金会1亿2千万瑞典克朗,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每年9千万、医学研究理事会1亿、技术创新局7千万、瓦伦堡基金会1亿1千万瑞典克朗。

        瑞典公司特别是大公司对大学技术系生物技术研究的投入占总经费的约20%。乌普萨拉大学和隆德大学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经费一半以上由公司投入。

        3)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相互协调与促进。瑞典政府有关部门在从国家整体规划与推动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同生物技术几大重点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创新体系的规划建设的相互协调,形成国家、区域不同层面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4)多层次的交流平台建设。创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特别注重对交流平台的建设,主要措施包括:创建专门的科学技术园区,并为充分利用大学的人才、成果优势,促进转化,成立大学科技园(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促进大学和工业界的合作,特别是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设立技术转化基金(Technology  Link  Foundations);主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帮助研究人员与投资者、高技术公司、其它专家联系设立了9个技术圈(Technopoles);并建立把创业者、投资者、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联系起来联系(Connect)网络。

        6、多形式的种子基金与完善风险资本市场

        如果把生物技术企业按其产生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种子萌发、起步、扩展、成熟四个阶段的话,以政府下属各种机构为主的种子基金主要支持第一阶段的企业。瑞典NUTEK为刚起步的公司提供时期服务的种子基金。其主要形式为赠款及软贷款,当公司营利时在逐步归还贷款。1997年至1999年三年间,共向13家生物技术企业赠款81万克朗,提供软贷款1300万克朗。瑞典工业发展基金会则更多的支持比较成熟的项目。仅1999年,该基金会支持的64个公司其中26个公司为生物技术公司。SIC和地区的技术转移基金和部分大学的大学集团公司也为大家与企业的合作及大学成果转化提供种子基金。为激励技术型中小企业,2002年,NUTEK、ALMU和VINNOVA共同发起企业竞赛,共向20家企业各提供30万克朗的赠款。同时,近年来,皇家工学院、隆德大学、林雪平大学都成立了大学的企业控股集团、风险投资公司、瑞典工业基金会及有关企业共同成立的种子基金公司,扶持新企业时期起步。

        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90年代后期,瑞典的风险资本市场迅速发展。1999年有9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其中39家参与了生物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同种子基金不同,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公司的起步和扩展阶段。2002年上半年,有关风险投资公司共投入5.8亿克朗用于瑞典制药业。调查显示,风险投资公司对投资生物技术业投资信心继续增强,新近投入的资金33%用于新的项目,66%用于已有收益的既有项目的再投资,对于一些项目几家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出资支持企业的比例日益增加。

        7.生物技术创新体系的六大驱动力量

        瑞典生物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是很有特色,创新体系中各个角色都有效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总体看来,其中根本性的推动力量在于以下六个方面。

        1)高水平、高质量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以大学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在传统的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具有一流的研究队伍,提高大量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学术界内部、学术界与企业界有效的合作与互动。瑞典学术界内部注重不同研究机构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60%以上公开发表的论文都是合作就是良好的例证。瑞典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具有良好的合作传统,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1996年通过的新的高等教育法,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把加强与社会合作和向公众提供他们研究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义务。该法案实施后,瑞典大学对促进与工业界合作和研究成果商业化的积极性明显增高,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明显增强。

        3)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生物技术产业被公认为有极大增长潜力的产业之一,据欧盟估计,到2005年,欧洲生物技术市场的总值将达到1千万亿欧元。

        4)AstraZeneca和Pharmacia大制药公司的带动。两大公司的研发力量是瑞典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公司大量的研发投入是瑞典高校、中小企业的重要经费来源,同时还是中小生物技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主要购买者,是瑞典中小企业人才招摹的主要源泉。

        5)促进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专利政策。瑞典专利法规定,除非与公司或其它单位事先有专利权协议,公立研究机构研究人员拥有公立研究项目成果的专利权。同时,瑞典大学为了促进研究人员申请和转让专利,设立了许多咨询公司,协助进行专利申请和交易活动,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瑞典研究人员研究开发和申请、转让专利的积极性,促进了瑞典专利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6)不同层次广泛的国际合作。瑞典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积极参与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区域性和国际性科技计划。在欧盟第四框架、第五框架计划中,生物技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②有关资助机构如战略基金会积极支持研究机构在各自领域内同世界一流的研究小组开展合作,战略基金会国际合作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掌握国际一流的研究小组,并推动与其合作。③瑞典大学、公司的研究人员在与外界合作方面广泛认同的态度,研究人员在与国外合作上非常积极并取得明显成效。如在生物技术领域发表的论文,1/3以上是由瑞典人与其它国家作者合作发表的,4%的论文是由两个以上国家作者合作发表的。美国是瑞典该领域最主要的合作伙伴。

        此外,瑞典人的创业精神,风险资本市场及政府的支持等也有效地推动了生物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就地理位置而言,瑞典的生物技术发展以两条带状为主,一条沿着瑞典的东部,从林雪平往北经由南泰利耶及斯德哥尔摩到乌普萨拉,另一条则沿着西南海岸线,以马尔默/隆德及哥德堡为主,于默奥则是瑞典北部的生物技术重镇。

  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地区拥有瑞典一半以上的生物技术公司,是瑞典东部生物技术产业带的中心,也是欧洲领先的生物技术产业带之一。首都斯德哥尔摩拥有瑞典最大的医学大学KarolinskaInstitutet,该地区的生物技术公司多着重于药品的研发。大学城乌普萨拉原为法玛西亚总部所在地,孕育了许多新创生物技术公司,以提供技术工具或服务为主。马尔默/隆德地区位于瑞典南部的斯科讷州,邻近丹麦的哥本哈根,在两国政府的规划下,形成了北欧最大的生物技术产业带Medicon谷。马尔默/隆德排名瑞典第二的生物技术产业带,拥有该国15%的生物技术公司,隆德大学及Ideon科学园区建构了本区主要的研发能量。

  哥德堡地区聚集了瑞典14%的生物技术公司,哥德堡大学的Sahlgrenska研究院是瑞典知名的医学院,曾经参与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畅销的抗溃疡药品Prilosec(美国以外地区称为Losec)的新药研发,Chalmers理工大学的生物科学计划则强化了自然科学及工程科学的互动。本地区的生物技术公司主要以药物研发为其标的,值得一提的是,临床研究是这一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

        于默奥是瑞典北部最大的大学城,拥有瑞典2%的生物技术公司,其中包括数家全球知名的生物银行。于默奥大学提供了本区的研发能量,造就一些引人注意的新兴生物技术公司,如UmanGenomics公司即在基本体领域中有杰出的表现。

        为了致力于成为欧洲生物技术领先国之一,瑞典政府于日前公布了一项三年计划的科技白皮书。瑞典政府也资助了250万克朗(1美元约合8.493克朗)给瑞典投资局(ISA),以协助瑞典生物技术产业海外市场的推广,及成立瑞典生物技术促进会。



        芬兰

        芬兰认为,一个处于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工业化国家,光凭对传统工业进行现代化改造还不足以使其踏上新经济增长的道路。相反,要想实现经济腾飞,必须把新知识的开发和重大技术革新作为建立新产业的基础。根据国小、力薄和自然资源少的特点,芬兰战后经济发展一直遵循“在狭窄的(某些特定的)领域占领世界大市场”的战略。在芬兰政府和产业界联手制定的高技术计划中,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被放在最优先的地位。近10年来,以移动通信为主的IT产业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把芬兰经济推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芬兰的生物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90年代初,芬兰政府制定了加速发展生物技术的战略,加大了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芬兰于1995年6月1日颁布实施了“基因技术法”。在过去10年多的时间里,芬兰研究人员先后组成了180余个研究课题组,展开对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攻关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如今芬兰已经成为欧洲生物技术领先的国家。在欧洲,每十个生物技术公司中就有一个是芬兰公司。芬兰生物技术产业在欧洲排名第六,位于英、德、法、荷、瑞之后。在制药、生物材料、诊断和工业酶等领域有较强的实力。根据最新统计,芬兰现有123家生物技术公司。雇员4200余人。2000年销售额7亿欧元(不包括制药业)。95年以后成立的企业占一半以上。企业90%左右的产品出口。生物制品日趋多样化。医药试剂和工业酶等生物制品生产及工艺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大型生物技术公司主要从事制药、工业酶、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等研发活动,而新成立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则注重于医疗诊断试剂和生物材料方面的研发。生物技术服务行业主要为临床研究、专利服务以及市场分析等提供咨询服务。值得注意的是,90%的小型初创公司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而这些小公司销售额的80%又被再次投入研发活动中去。

        科研成果及应用

        继1990年第一只转基因老鼠在芬兰出世以后,1993年12月7日,芬兰库奥皮奥大学生物系通过转移人类红细胞增长素基因的方法,成功地繁殖了世界上第一头雌性转基因牛。2003年夏天,芬兰农业研究院动物良种研究小组又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基因定位技术繁殖出4头高产奶牛牛犊。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芬兰的生物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芬兰的产业政策里,生物技术与制药业是密切相关的。制药业在芬兰的生物技术领域占主导地位。生物制药方面,芬兰利用蛋白质重组和人工合成、细胞生物学信号传导等技术研制出一批新药,如抗体治疗药物、帕金森症治疗药物、心力衰竭治疗药物以及乳腺癌、艾滋病和其它遗传性疾病治疗药物、肝磷脂、DNA疫苗等。生物芯片以及病毒快速检测、诊断试剂等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生物材料方面,芬兰研制出的颌骨关节材料和牙用材料、用于植入体内的可生物降解的骨骼修补材料、面部手术材料、药物释放材料以及创伤处理材料等也很具特色。诊断产品是芬兰生物领域的强项,主要是免疫试剂。诊断产品90%出口欧洲市场。平均每年增长15%。该领域共有30家公司,2000名雇员。销售额2.54亿欧元。

        食品产业以功能性食品为主。一些生物技术成果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Valio乳品公司已经规模生产去除乳糖的牛奶,使大量对乳糖过敏的人群安全饮用牛奶免受腹泻之苦。Raisio公司利用菜油、脂肪酸和植物固醇等研制成的一种添加剂。制成的各种乳制品有降低或抑制胆固醇的作用。上述研究成果已经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芬兰的工业酶生产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赫尔辛基大学70年代首次在实验室中生产出木聚糖酶。现在已经达到工业生产规模,并在木材加工、饲料和面包糕点等生产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可再生生物材料如生物高分子聚合物方面,赫尔辛基大学正在研究使用新型聚合物催化剂实现聚合物可控生产,使用可再生原材料取代传统塑料等。在化学纸浆产业,生物催化剂和酶的研发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许多种生物催化剂如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水解酶可以被用于食品和化学纸浆工业的加工过程。芬兰的化学纸浆业最著名的生物技术创新是漂白纤维素纸浆的酶辅助加工过程。即使用半纤维素酶来取代氯化学材料。

        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VTT在木材热解液化方面取得进展,研制出供暖用生物燃料。芬兰已经开始小规模生产热解油。热解油生产基本原理是,干燥的有机物在无氧状态下快速加热到500度后,大部分物质被蒸发。混合气体被快速冷却到40度左右就得到焦油状浓缩液体。再把这种液化木材燃料或热解油装罐。剩下的固体焦炭和没有被浓缩的气体可以被燃烧,产生的热量用于材料的干燥或者热解加工。

        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

        芬兰在生物技术发展上的上乘表现得益于许多有利条件。比如国家科技政策的引导、国家科研计划财政拨款、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以及良好的生物技术研究基础设施。还有大多数国民对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技术所持的积极态度以及良好的国民素质等。在芬兰的创新体系下,科研单位、风险基金组织和产业界的良性互动;大学和公司之间的合作研究以及良好的科研服务体系推动了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国家高技术研发计划在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和网络形成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芬兰生物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从资金上提供保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保驾护航。90年代芬兰政府在生物技术研发上的总投入为3.4亿欧元。根据芬兰统计局的资料,政府2000年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为1.15亿欧元;2001年1.45亿欧元,加上其它拨款总计可达1.6亿欧元。鉴于生物技术研发投资多、风险大和收效慢的特点,政府对从事生物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的企业采取重点资助和扶植的政策。国家技术局(TEKES)、芬兰科学院以及国家研发基金会(SITRA)通过国家研发计划、建立生物技术中心和风险投资的形式为生物技术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80年代起芬兰政府就开始制定全国性高技术发展计划。国家技术局于1988年启动了一个为期5年的生物技术发展计划。该计划分5个领域:纸浆和造纸工业生物技术、生物过程工程学、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细胞技术、生物活性分子学。国家技术局还有一个叫做食品创新计划的农业食品生物技术计划。目的是通过研发支持最有竞争力食品的生产。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改进芬兰食品技术标准和生物技术研发增加高质量产品的产量。该计划开始于1997年,2000年结束。总预算3370万欧元。几乎所有重要的芬兰食品公司都参与了该项计划。

        2001年初,国家技术局又针对生物医学、药品和制药领域启动了MEDICINE2000计划。该计划将于2006年结束。总预算约为1.5亿欧元,国家技术局负担90%。芬兰科学院、国家研发基金会和芬兰生物技术产业协会也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目前在芬兰正在执行的全国性技术研发计划中,与生物技术有关的计划如下:

        以NeoBio计划为例。该计划主要资助生物化学项目,目标是通过支持开发生物技术的平台技术,以期最终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成果。自2001年10月开始至今,NeoBio计划批准了32个项目,共支持经费5000万欧元。连同国家技术局老项目和农林部项目在内,NeoBio计划下共有53个项目。范围涉及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和以细胞为基础的生物制造技术等领域。

        政府对高技术发展计划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急于求成。计划的制定者们并不指望这些研发计划一夜之间就会创造出商业化产品。但是他们认为这些计划将孕育出知识和技术,而这些知识和技术将在后面的阶段被用于产品开发。他们预期每一个项目至少会产生一项专利。因此,NeoBio计划在未来的年代里对芬兰经济最重要的影响可能是知识产权的产生而不是大量初创公司的建立。

        像其它高技术领域一样,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得益于国家鼓励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政策。国家技术局和国家研发基金会通过一个叫做LIKSA的联合计划为创新项目的商品化提供资助。如果得到批准,每个项目可得到相当于35000欧元的资助。课题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笔钱请技术转让公司为他们制定出商业计划。至今LIKSA在NeoBio内已经资助了4个商业计划。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的财政拨款由芬兰科学院负责。芬兰科学院每年拨付的科研资金总额约为1.84亿欧元。占政府科研拨款总额的13%。芬兰科学院资助下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促进了理论创新、推动了科研发展,为应用研究的创新以及其在理论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芬兰科学院的研究计划中,生物研究课题占有相当的比重:

        芬兰科学院每年收到6.9亿欧元的资助申请。1999年生命科学研究的拨款为4000万欧元。随后的3年中研究经费每年增长20-30%。例如,生命2000计划在2000-03年度共资助金额1400万欧元。共有89个课题组参加了39个研究项目,课题涉及神经学、发展生物学、功能基因组、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以及生物学有关伦理、法律和社会学方面的课题等。国家技术局TEKES参加了上述计划的制定并资助了若干项目。

        芬兰科学院还了一个卓越中心计划。有选择地对一些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研究单位进行扶持,鼓励创造性研究、优化培训环境。全国共有26个卓越中心,其中11个与生物技术有关。研究领域从细胞表面感受器、遗传性疾病、胶原质研究、森林生物技术、癌肿生物学、结构病毒学和生物材料等。除芬兰科学院以外,国家技术局、国家研发基金会、高等院校、研究所、政府部委和企业也向卓越中心计划投入相当数量的研究经费。

        地区专长发展中心(Center  of  Expertise)

        加强社会交流包括研究人员之间、科研团体之间、科研单位和产业界之间的交流是芬兰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芬兰的科技政策着重强调地区间的紧密联系。认为一个灵活的创新网络(networking)在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产生及其商业开发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许多欧洲国家的科技政策里也使用这个理论来调整地区技术群体的结构。

        1987年教育部发起了第一个全国性生物技术研究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5年在赫尔辛基、图尔库、库奥皮奥和奥鲁四个城市的大学所在地建立起强有力的生物技术专长发展中心(center  of  expertise)。因为上述几年大学既有资源也有能力在这个新科学领域开展研究。芬兰遵从了“硅谷模式”:即在这些发展中心的核心区有一所大学,至少有大学的一个院系。中心向所在地区的企业提供科研服务的同时,也加强了地方企业与大学之间的联系。这些专长发展中心灰所在地区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中心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芬兰制药业的结构。以制药为主的生物技术中心最早成立并最先得到发展是今天制药业在生物技术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芬兰制药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不少企业撤销了研发部,放弃了生物技术的研发活动。从上述公司里游离出来的研究人员创办许多小型研发公司。这些公司在制药业的研发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成立的专长发展中心则把这些公司吸引进来。

到目前为止,芬兰在五大城市围绕大学校园建立起了五个生物技术专长发展中心:

        城市    主要研发领域

        赫尔辛基                  基因和分子生物学
,
        库奥皮奥                  农业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

        奥鲁    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技术

        坦佩雷    医疗技术

        图尔库    药物和生物材料

        后来,为促进地区发展和经济增长,芬兰政府根据各地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陆续建立了信息技术、林纸、能源等发展中心。有的中心同时覆盖几个研究领域。如今,遍布各地的十六个地区专长发展中心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网络。上面提到的五个生物技术中心已经成为这个网络的一部分。中心里以研发为基础的小公司形成的网络成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公司可以细分成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主要进行研发活动;第二种进行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第三种公司则为生产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一些全球性制药公司也把研究单位搬到了芬兰的发展中心。此外,不少大学和私营的研究单位也在中心落户。

        高素质科研队伍

        芬兰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生物技术科研队伍。赫尔辛基大学在应用生物技术、农林、环保、食品、生态的研究和教学力量都非常强。除有关院、系外,还设有基因组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生物医学研究培训中心。该领域科研和教学设备集中在赫大Meilahti校区和在Viikki科技园区(也称赫尔辛基科技园)。在Viikki科技园就有3000名学生在学习生命科学或者生物技术。该园在神经生物治疗药物、肾脏病治疗药物和低胆固醇食品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Vilkki科技园集中了两个高校校园(四个院系)、40多家企业和许多生物科学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有研究人员1000余人。芬兰唯一的农林学院也建在这里。其它科研单位有:生物化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动物生理学研究所、环境研究所、药物研究所和赫尔辛基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该园已经成为欧洲第二大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欧洲研究领域最宽的生命科学研究基地。

        建设生物技术群体:前景与问题  

        10多年来,芬兰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前景看好。因为存在着诸多有利条件,生物技术产业在芬兰应该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芬兰有建立一个独立的全国性生物技术群体的雄心,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芬兰生物产业组织FIB的建立。目前这个协会有60余家公司会员。其中大多数是小型企业。

        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现代生物技术对芬兰来说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与IT产业相比,现代生物技术在芬兰出口统计中尚不占重要地位,在芬兰经济中的重要性还是十分有限。像其它欧洲国家一样,芬兰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在制药业和生物医学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四分之三的生物技术产业为制药业。食品领域生物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因为起步较晚,目前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产品、森林和化学纸浆工业的研发才刚刚起步。环保方面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废物处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2002年9月芬兰前总理利波宁在赫尔辛基大学的演讲中指出,近年政府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有所加大,但是在生物技术商业化方面则有所不足。芬兰科学院在2002年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中指出,像IT产业一样,芬兰的生物技术将来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小国高技术产业的典范。发表这份评估报告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善芬兰生物技术创新体系的竞争力。报告探讨了公共研究基金对于生物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对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界如何发展生物技术提出了建议。报告认为芬兰应该对生物技术进行长期投资;应该保留并且强化重要的创新机构。评估报告也指出了芬兰生物技术产业所存在的问题。评估报告认为,芬兰生物技术移转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科研成果的专利化程度不够。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完全到位。有待于科研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此外,生物技术研发对农业、林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视不够,应予强化。报告建议制定更加明确的生物技术研发方向。

        从长远观点看,对芬兰这样的小国来说,高新技术只有通过全球化过程进入国际市场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成为新的产业基础。许多芬兰生物技术公司往往注重研发,但是对其科研成果商品化投入不够。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利用率不高。再就是中小企业在打入国际市场方面显得经验不足。原因是尽管不少高技术型中小企业拥有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但是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材,特别是缺少有经验的国际市场营销专家。上述现象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而并非仅仅在生物技术领域。这对生物技术发展成为一个制约因素。芬兰是世界上人均专利申请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在生物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偏低。这与其它产业如IT产业的高申请量成鲜明对照。主要原因是生物技术领域研究人员对专利申请的态度不够积极,专利申请费和维持费太高。高新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较长的研发周期。除非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商业产品,否则过去许多年的大量研发投入将化为乌有。

        芬兰科学家认为,传统生物技术实际上是对自然过程的改进,而现代生物技术则是对自然产品的修改。根据其它学者的观点,生物学特别是基因工程,只不过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新的表现形式。也有人认为基因工程是一种解码、处理、最终对生命物质信息代码进行重新编写的方法。对上述定义可以理解为,现代生物技术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被不同的产业群体用于研究、开发和生产。事实上,目前在芬兰,生物技术主要是在其它产业内得到发展和应用。生物技术能否像IT产业一样在芬兰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群体的前景还不明朗。可以认为,独立的生物技术群体短时间内在芬兰还不会出现。生物技术产业形成国民经济的第四根支柱估计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奥地利

        一、奥地利的生物技术发展起步较晚

        奥地利在生物技术方面曾是欧盟中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和美国相比有20年的差距。一般认为,对某一领域科研的产出可以通过专业论文的数量来评价。奥地利在2001年在生命科学领域发表3000份论文,相当于全世界的0.6%。与奥地利相当大小的其他工业化国家(瑞士、瑞典、丹麦、荷兰)发表论文的绝对数目和人均相对数都明显高于奥地利。奥地利生物技术的商业应用开始得也比较晚,到2000年底之前全国仅有11个生物技术企业,平均每百万人具有生物技术企业数在欧洲也仅排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之前。(见表1)

        奥地利政会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1、奥地利国内环境对生物技术发展限制较多

        奥地利公众对生物技术接受程度很低,政府在制定科研计划时要照顾公众的情绪。最近,一些科学家激烈批评了政府因为干细胞研究伦理问题而投票反对欧盟第六个科研框架计划。他们认为,投票反对欧盟科研框架计划会使奥地利生物技术研究大大落后。

        2、奥地利生物技术的政府科研计划起步较晚

        由于受公众情绪的影响,奥地利政府的生物技术科研计划起步较晚,这加大了在该领域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前些年,奥政府对生物技术研究的支持经费在国际上比较也是较低的。

        二、政府采取促进生物技术发展的措施

        为了加快生物技术的发展,缩小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奥地利政府采取了下列措施:

        1、实施国家生物技术重点科研计划

        近年来,奥地利政府在生物技术方面开始了若干新的国家研究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是2002年启动的由联邦教科文部支持的基因组计划,这项计划支持研究人类基因组和一些科学上有价值的动植物、微生物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的联合科研项目。该计划将持续9年,投资1亿欧元。该项计划的目标是:至少通过计划产生100项专利和建立20至30个新的生物技术创新企业。政府还出台了支持创立新的生物技术企业的“生物技术促进计划”等。上述计划的实施给奥地利的生物技术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2、加强生物技术的科研机构建设

        对形成一个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要有坚实的科研基础。应该说,奥地利原有的生物技术科研基础是比较弱的。近年来,政府加强了该领域的科研机构建设。目前,奥全国有35个研究所从事和生物技术有关的研究,其中31个是大学的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大部分集中在维也纳(17个),其次是因斯布鲁克(8个)、格拉茨(6个)、下奥州(3个)、萨尔茨堡(1个)。全奥地利有大约2000个研究人员在生物技术领域工作,主要是从事生物制药研究。

        在奥地利国内,维也纳是生物技术研究最集中的地方,58%的生物技术论文出自维也纳,其次是因斯布鲁克(21%)、格拉茨(16%)。在奥地利的生物技术研究中,制药和分子生物学是最有影响的。为了加速生物技术的开发,提高竞争力,奥地利对生物技术科研能力进行了整合。例如:建立了一个虚拟的技术研究中心“奥地利生物制药中心”(ACBT),该中心是由因斯布鲁克大学生化研究所、维也纳农业大学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和投资或开办生物技术公司,协助中小企业申报生物技术专利。该处可以对专利申请和应用、企业创建和筹措经费提供咨询,并协助引进资金。目前,奥地利联邦政府和维也纳市政府为该机构拨款600万欧元。通过这些工作,吸引了大批风险资金。从1996年到2000年奥地利风险资本从2400万欧元增加到2.35亿欧元,4年间几乎增到10倍。在同一期间,欧洲的风险资本从80亿欧元增加到480亿欧元,只增加6倍。

        3、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国建实验室

        以维也纳为核心的奥地利东部地区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不能不提到跨国公司在维也纳及周边建立的研究机构。由大企业发起组建的研究中心对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维也纳的生物技术领先地位非常重要。跨国集团对一些国家的技术发展能产生相当的影响。例如:瑞士的生物技术公司数目几乎是奥地利的9倍,就是因为一些大的制药集团如NOVARTIS和罗氏公司的总部设在瑞士。相比而言,原来奥地利的制药工业企业主要是一些国际大公司在奥地利的分公司,其中大部分只是从事销售。近来,一些跨国大以司也在奥地利开始从事研究工作。德国的Boehringer  Ingelheim和瑞士的NOVARTIS在维也纳建有实验室。Boehringer  Ingelheim于2002年将癌症研究集中在维也纳,同时还建立了皮肤病实验室,在蒂罗尔州建了一个从事生物化学的子公司Biochemie  
Kundl。该公司又于2001年在维也纳建了一个50人的抗生素研究中心。为此NOVARTIS在奥地利每年投入9000万欧元用于研究开发,雇有500个研究人员。美国公司Baxer通过兼并奥地利的Immuno公司也进入了奥地利。它在维也纳每年投入5200万欧元,有2个实验室400个工作人员。美国Eli  Lilly集团在维也纳有一个临床研究中心,有70个工作人员,每年投入2000万欧元用于研究。

        这些研究机构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它们是可以直接工业化的研究成果的生产者,通过和当地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它们成为了本地的技术扩散源泉。另一方面这些大公司的实验室又是技术的需求者,它们很愿意从一些新成立的中小技术公司购买初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再开发。这样对当地的生物技术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推动作用。许多新创立的生物技术中小公司和传统的大制药集团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合作。这些中小公司有时会成为大制药集团的技术“供货商”。它们向大公司提供特定的生物组织和大公司实验室中要作为研究工具用到的平台技术。只有少数大公司,主要是美国第一代的生物技术公司,才是高度垂直集中的从药品的研究发展一直到生产许可开发市场全部自己干(如1980年成立的Amgen公司)。跨国集团的制药公司对技术的需求是推动形成奥地利生物技术群的重要因素。

        这些研究机构的存在对奥地利生物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奥地利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吸引和留住这些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

        4、建立生物技术园

        最近,一些国际制药集团和大学研究所又在维也纳共同建立了一个分子病理研究中心(IMP),业内人士认为它可能发展成欧洲一个有影响的生物医药研究中心。目前,在IMP研究中心周围已形成一个名为“维也纳生物技术中心”的生物技术园,有700名来自40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在此工作。这里除了IMP研究中心还有维也纳大学的有关研究所:生物化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所、微生物和基因所、医学生化所等,还准备筹建分子结构生物分析所,多个生物技术公司也已在此落了户。在今后几年,“维也纳生物技术中心”还将为园内的公司提供1万平方米的实验室面积。

        奥地利科学院和维也纳市政府在Rennweg联合建立了另一个生物技术园,它是以奥地利科学院的子公司形式注册的。维也纳市政府为该园的基础设施投入1400万欧元。

        三、促进措施初见成效

        经过努力,奥地利在生物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向商业应用转化方面在国际上已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专利申请数量是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在这方面,奥地利有其特点。奥地利的生物技术专利占全部奥地利专利的3.4%,这个比例不仅高于瑞士、荷兰等国,甚至高于美国。这个指标表明奥地利能迅速将生物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在生物技术方面的转化工作做的比其他高技术领域如微电子、通讯等要好。这可能也是许多外国大公司在奥地利设立了生物技术研究部门的原因。考察一下生物技术专利在欧洲各地的分布,可以看出,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奥地利东部地区在过去几年中获专利已占全欧洲2.1%,位于欧洲第13位(见表2)。

        可见,经过努力,奥地利的生物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已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澳大利亚

        一、概况

        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工业近年来增长很快,但是在国际上所占份额很小。截至2001年3月,澳大利亚共有650家生物技术公司。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大的公司包括:CSL  Ltd、FH  Faulding&Co、Cochlear  Ltd和Resmed  Inc。地理上,澳大利亚距离购买力强的大市场距离远;国际会议、展览不多,因此信息不够多,不够快。

        目前澳大利亚有70家生物技术公司在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上市,知识产权价值约为15亿澳元2。

        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工业的特点是:绝大多数制药和农业跨国公司在澳大利亚均有投资经营,许多还在研发方面有投资。澳大利亚政府的制药工业投资计划(PIIP)对投资者提供财政支持,吸引在澳大利亚研发和加工制造;生物技术成为澳大利亚全国科研投资的重点领域。除了联邦政府的生物技术研究计划之外,州政府大多制定了各种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吸引投资,以及扶植生物技术公司发展的计划。2001年,澳大利亚全国生物技术研究公共部门总投资约为3亿澳元,约占全国科研开支总数9%;生物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约为1.5亿澳元。

        生物技术工业在全国的地理分布上集中在三个州:新南威尔士(40%)、维多利亚(32%)、昆士兰(11%)。核心生物技术公司集中在维多利亚,生命科学和制药等生物技术相关的跨国工业公司大多集中在新南威尔士。

生物技术工业公司在领域上的分布如下:

        人类健康(包括诊断和医疗)47%

        农业14%

        设备及服务14%

        基因、蛋白和生物信息(genomics/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13%

        食品生产和加工5%

        环境和资源4%

        生化1%

        以上工业结构的形成有三个原因:  

        1、长期以来澳大利亚通过健康和医疗研究理事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医学研究和开发;

        2、澳大利亚农业条件好,使得澳大利亚成为重要的初级产品、畜牧和加工食品出口国;

        3、澳大利亚的地理环境具有独特的热带、海洋和南极生物多样性。

        根据《2001年澳大利亚生物技术报告》提供的数据,澳大利亚共有5700人就业生物技术领域。其中从事销售的占30%;加工制造24%;研究与开发22%;经营7%;行政7%;临床及法规(regulatory)8%;研究与开发副主人员2%。

        总体来说,澳大利亚工业仍然缺乏生物技术人才,包括管理人员和科学家。调查结果表明,生物技术领域人才离开澳大利亚寻求发展的人数很少(45人),其中多数去了美国(85%)。1999年,北美成为吸引人才的目标,之后将范围扩大到欧洲和亚洲。

        在收入上,35家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2000年的销售额为8.97亿澳元。最主要的收入来自合同研究、技术转让。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都将收入的很大比例投入产品开发,结果盈利公司不多。行业整体亏损率为0.38%。但是,如果把最大的公司CSL  Ltd排除的话,行业净亏损率为21.4%。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公司和国际同行面临着共同的困难:筹集足够的资金以达到产品开发的目标。

        与欧洲和美国相比,澳大利亚生物技术竞争地位有如下特点:

        1、按照可比劳动资源统计。澳大利亚上市公司数量和美国相当,比欧洲高很多;

        2、每百万劳动人口收入比美国低得多,但是比欧洲高;

        3、研究和开发开支、市场资本化规模以及收入额远比美国和欧洲相应工业低得多。

        4、澳大利亚公司由于研究和开发数额小,研究与开发强度比欧美公司低得多。但是,投资和回报比例比欧美公司高。

        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工业发展的弱点:

        1、公司税收政策吸引力不大,吸引外国投资未见起色;

        2、跨离世界市场远,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市场;

        3、国内市场小,不利于新产品的试验和销售;

        4、工业界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投资少;

        5、国际分析人员对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工业的能力了解不够;

        6、创业精神虽然在改善,但是还不够强;在学术界和大学毕业生中间亦在;

        7、缺少个有国际商业经验的企业经理人员;

        8、按照绝对数衡量,澳大利亚在生物技术各个方面研究和开发投资数额小;

        9、同邻国相比,高技术加工制造成本高;

        10、由于规模小,生物技术企业成熟期长;

        11、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

        12、消费者从生态和安全角度考虑过多对某些生物技术产品的认识混淆,或者拒绝;

        13、工资低、合同期短,助长了人力资源离开澳大利亚或者离开生物技术工业;

        14、澳大利亚公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与跨国公司建立联盟在全球推销产品;

        15、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难以筹集早期种子资金。联邦政府建立生物技术创新基金和预种子基金(Pre-seed  Funds)之后,情况有所好转;

        16、工业规模小,人员、知识和经验的流动有限;

        17、尽管近来在基础设施方面增加了投资,公共部门高质量的医学研究接受有小企业文化和模式的步骤仍然缓慢。

        二、法规

        从整体上讲,澳大利亚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和透明的环境,

        鼓励生物技术创新及其商业化。

        依据联邦法《2000年基因技术法》,澳大利亚新的基因技术管理体制从2001年6月开始实施。该法指导所有涉及遗传工程体的行为,包括科研、加工制造、生产和进口。根据该项法律,澳大利亚设立了基因技术管理办公室(The  Office  of  Gene  Technology  Regulator),负责管理遗传工程体的许可、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有关遗传工程体的信息和建议。

        该法规定,所有涉及GMO的行为必须获得权威机构基因技术管理办公室的许可,而且风险要足够低(例如,从事科研者必须在封闭实验室进行,严禁对公共健康和环境带来隐患)。

        基因技术管理办公室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计划要向环境推出的;另一种不是准备向环境推出的。前者在处理上更为谨慎、严格。违法从事遗传工程体活动者将面临巨额经济处罚,甚至监禁。

        三、金融与投资

        一个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一直是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国家之一。再加上澳大利亚对医疗卫生的重视,澳大利亚具有发展生物技术工业良好的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澳大利亚对生物技术的贡献仍然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公司规模一般较小,现有上市公司价值一般在2000万澳元至1亿澳元之间,现今储备一般不超过2500万澳元。

        相比之下,美国生物技术公司一般比澳大利亚的生物技术公司大5-10倍,而且筹集资金用于科研和昂贵的实验费用的机会比澳大利亚多得多。另外,获得药品批准的程序复杂、时间长。1999年。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FDA)在几千种申请中,仅批准了35种药品。澳大利亚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持有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公司的股票还需拭目以待。其结果,很可能是若干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公司会被迫资本注水或者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之前便寻求联盟。因此,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公司所面临的挑战是制定战略,认识发展过程的现实,维持投资者的兴趣,在短期效益和长期重大发展目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发表时间:2011-6-14
 
泛球生物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1349号
手机:+86-13910029404   电话:+86-10-62981422   SKYPE:FUJVWANGSD@HOTMAIL.COM   EMAIL:info@globalbiologicals.com    QQ:25057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