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技术
浏览产品
浏览设备
浏览人才
*如没有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发布信息或者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咨询--> 分析评估
2010年抗生素市场发展展望
2010年抗生素市场发展展望

   我国抗生素产量和出口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国内抗生素原料药品种达到181个,生产企业120余家,市场规模约600亿元。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规范实施,已列入基层版目录的阿莫西林胶囊和1g头孢曲松纳还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临床需求态势,成为抗生素基层临床用药的领头羊。

新医改和基本药物制度等惠及更多百姓利益的新政策的逐步实施对市场需求增加的推动,必然会带动广大抗生素制药企业的增产经营积极性,未来三年制药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也将会相应增加。

抗生素作为我国临床治疗应用量最大的药物(约占据临床用药额的25%),在二十一世纪即将过去的第一个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严格药品质量与市场监管政策的引导推动,中国入世促进医药产业与技术水平的升级拉动,以及企业主动走出去、引进来的快马加鞭的迅猛发展时期。回顾抗生素走过的十年辉煌期,用辩证的视角看待取得的成绩,的确斐然,值得自豪;用发展的思路展望未来的道路,充满希望,更需努力。

一、抗生素十年发展三大迈步三大变化

1、  产业规模化

抗生素产量和出口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类、抗病毒类等抗生素原料药产量2009年预计将达14.7万吨;国内抗生素原料药品种达到181个,生产企业120余家,市场规模约600亿元。

以列入国家2009版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抗生素为例,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9年青霉素工业盐产量已从10000余吨增长到56000余吨,十年间增长了475%;阿莫西林产量达到14000余吨;增长614%;头孢氨苄和头孢曲松钠产量分别迈上2000吨,分别增长762%和3584%。阿莫西林年出口量达到3500余吨,头孢曲松钠近400余吨,出口量占产量比重分别达到20%~30%,绝大部分抗生素彻底结束了依赖进口的局面,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抗生素原料生产和出口大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粉针剂年产量已超过100亿支,其中青霉素和头孢类各占一半,年产量过十亿支的有80万u青霉素钠、1g头孢曲松钠和氨苄卡西林钠,分别达到41、16与11亿支;阿莫西林胶囊年产量2008年突破200亿粒,预计2009年将会达到220亿粒,较2002年增长136%,占整个化学药品胶囊产量的25%。

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规范实施,已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机构使用部分)的 阿莫西林胶囊和1g 头孢曲松钠还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临床需求态势,两品种将会成为抗生素基层临床用药的领头羊,市场年销售金额已分别超过20亿元。青霉素钠、氨苄西林钠、头孢唑啉钠等老品种粉针虽然产量出现下滑,但在国家逐步倡导合理用药的有利环境推动下,市场需求将会保持相对稳定或缓慢回落。

2、技术现代化

主要生产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国内抗生素发酵与提纯自动化控制、基因工程菌种选育高产菌株、中间体酶法合成等高新技术相继产业化。头孢菌素C产生菌顶头孢霉菌基因改造产抗能力提高一倍,6-APA、7-ACA酶法直通车工艺广泛普及;鲁抗医药率先实现产业化的兽用抗生素泰乐菌素研发搭载“神州”系列飞船进行太空诱变菌种,药品效价提高。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半合成头孢菌素头孢硫脒、氨基糖甙类硫酸依替米星和氟喹诺酮类盐酸安妥沙星先后研发上市;国际上已上市的二、三、四代头孢新品种以及培南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法罗培南等均已仿制成功并成为市场主力;头孢氨苄与头孢克洛缓释新剂型也已实现国产化。

在国家“十五”和“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规模鼓励药企持续提高创新能力的政策的指导下,抗生素制药企业研发体系和实力逐步加强,2008年由石药集团、华北制药、哈药总厂、鲁抗医药、东北制药以及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等国内抗生素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发起的抗生素产业的技术联盟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抗生素产业的技术创新开始从分散走向联合,联盟目标是保持并争取中国抗生素产业规模与技术质量水平世界第一。

3、市场国际化

随着国内抗生素制药企业通过FDA、COS、PMDA、TGA、TPD等国际认证更多走向全球高端市场,跨国药企也纷纷抢滩中国市场,通过合资合作、委托加工等多种形式,带动了抗生素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局面的形成。

海正与礼来合资生产卷曲霉素、鲁抗与明治合资生产麦迪霉素、广州白云山与DSM合作生产口服头孢、华药与印度兰花合资生产头孢无菌原料药,带动了抗生素新技术、新产品的升级引进,华药、哈药、石药、齐鲁、联邦等青霉素、头孢类原料药通过COS(EDMF)认证,特别是海正抗肿瘤原料药等通过FDA认证,带动了国内抗生素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二、抗生素健康发展需要迈过三道门槛、具备三大力量(RVD)

面对国内新医改全面正式启动促进抗生素新一轮发展高潮的新机会,以及国际金融危机阴霾笼罩的全球医药市场发展速度放缓的新环境,抗生素市场需要理性迈过“技术创新、理念更新、营销革新”的三道门槛,争取拥有“抵抗力、生命力和素质力”三大力量,跨步走进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即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新时代。

1、  主动迈过自主创新门槛,增强市场竞争抵抗力(Resistibility)

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抗生素低价竞争使国内抗生素制药企业整体盈利有限,大部分制药企业用于研发投入的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国内抗生素制药企业在高端品种和前沿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甚至与印度制药企业在仿制药仿中创新方面也有一定距离。

据悉,国际医药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三类抗生素新药为:碳青霉烯类、糖肽类(替考拉宁Glycopeptides)、恶唑烷酮类(利唑哌酮Linezolide),总销售额约占抗生素市场20%的份额。2008年国际培南类药物销售额达25亿美元,约占抗生素市场10%的份额,预计2009年全球培南类市场将超过30亿美元,韩国和印度已成为亚洲主要生产国。DSM绿色技术酶法氨苄西林原料药合成新工艺已由印度Punjab(旁遮普省)的Toansa工厂生产,品牌为“Purillin”;而DSM山东淄博肯孚工厂也在推进头孢氨苄酶法原料药技术换代。

国内制药企业在碳青霉烯、糖肽类、恶唑烷酮类以及酶法抗生素原料药依旧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酶法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克洛等需要加快技术引进创新产业化,对于满足国内巨大市场需求、促进节能减排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大有裨益。

由于新药研发监管政策的逐步规范,新药研发周期与成本的逐步延长和增加,导致抗生素技术创新难度愈来愈大。2000年以前抗菌药物新药研发达200余种,而2000年以后仅有18种新抗生素上市。抗生素技术研发模式与路径因此需要理性创新,既需要自主创新的勇气,也需要灵活创新的智慧。

随着国际制药巨头纷纷削减甚至停止新抗生素研发,抗生素发展正经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低谷。改变现有抗生素研究模式,加大海洋微生物、植物内生菌和其他共生微生物等研究相对薄弱的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力度;运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激活沉默基因的表达;通过宏基因组学的方法避开不可培养微生物纯培养的瓶颈从而产生新型抗生素,以及治疗非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的发现,或许能为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注入新的活力,带来焕然一新的局面。

例如,在新喹诺酮化合物的探索中,发现喹诺酮类药物作为促旋酶的抑制剂而显示抗真菌作用,作为局部异构酶的抑制剂而显示抗癌活性,此类新发现为拓展喹诺酮类药物市场开发奠定了更为广阔的基础。

2009年7月21日,科技部、财政部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确定了五方面主要任务,包括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引导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面向企业开放科技资源等,明确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以及落实加大对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的保障措施等,抗生素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更加广阔。

2、  积极迈过经营理念更新门槛,增强市场竞争生命力(Vitality)

新医改和基本药物制度等惠及更多百姓利益的新政策的逐步实施对市场需求增加的推动,必然会带动广大抗生素制药企业的增产经营积极性,未来三年制药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也将会相应增加。然而,客观地分析,我国现阶段大部分抗生素生产能力总体上还是过剩的(见表6),粉针剂由于质量标准要求较高,生产集中度逐步向大型制药企业聚集,而口服制剂生产状况依旧多、小、散、乱,部分品种多达二、三百家生产企业生产,中小制药企业的产能闲置浪费现象加剧。

抗生素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应该合理控制,不宜再引起新一轮产能盲目扩张;应该引导制药企业理性整合重组,合理共享产能,鼓励“绿色投资”而不是盲目新增产能的“绿地投资”,加快实现国内抗生素制药产业结构优化和质量升级。

另外,随着基本药物使用的严格规范和“预防医疗”的深入发展,基本药物也需要合理使用,特别是防止新农合普及过程中农村医疗市场出现的“三素一汤”基本药物过度使用的不规范现象的家中,基本药物的总需求在三年后应该会稳定甚至出现合理回落,而居临床用药额首位的抗生素的合理用药和需求结构变化更需要制药企业去重视和理性引导,特别是严格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临床推广的规范应用,保持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比例,控制头孢类新型

抗生素的过快、过度应用。

3、  理性迈过科学营销革新门槛,增强市场竞争素质力(Diathesis)

侧重降价竞争还是侧重新产品、新市场开发?不管不顾的降价感觉不错,但却侵蚀了发展的生存基础。抗生素作为一种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特殊产业和处方药品,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是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在竞争对手疲于奔命的时候,真正理性的抗生素制药企业应该用于革新,理性调整产品经营与销售策略,下大力气开发新产品、培育新市场。

市场竞争莫要一味打价格牌的策略已是老生常谈,当年家电价格战笑到最后的是那些重视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注重打价值牌的品牌营销企业便已充分诠释了价格竞争与价值竞争的辩证关系。对于技术和质量含量较高的抗生素要物品,价值营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永远会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复方耐酶抗生素已成为近几年市场开发热潮,树立理性的研发思路和营销观念,关注临床合理用药趋势和市场可持续发展方向至关重要。SFDA药品审评中心杨进波博士研究指出,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仅是恢复而不能增强抗生素抗菌活性。据查,欧美发达国家上市的复方抗生素组方并不多,仅六种,而国内2007年CDE网站显示的申报组方除国外6种外又新增14种(见表7、8)。过多复方抗生素临床应用发现往往会诱导严重耐药和新耐药现象,必须权衡利弊、慎重选用,下步药审中心计划尝试采用“有因核查和第三方验证”来综合评价审批抗生素复方不同租房与不同比例的科学性。

从市场需求理论分析,抗生素市场主要属于非弹性竞争,决定需求的关进因素并不全在价格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社会发展安定状况、药品质量安全有效性等等均对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影响;从市场竞争关系分析,抗生素已成为“两高一低——高风险、高投入、低效益”的医药行业。

抗生素产业作为化学制药工业的重头戏,必须加快整个行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否则,国内众多制药企业依靠高能耗、高投入换来的市场优势终因难以长久而会很快消失。对于抗生素这一特殊药行业,政府加强宏观政策调控,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以及加强国内药企市场行为的自律约束显得尤为重要。

抗生素市场的抵抗力、生命力和素质力正好诠释了现代制药企业的发展定位(RVD),即建立在新药研发创新(R)和市场开发革新(D)基础上的经营理念持续更新(V)的社会公民。实践将证明,主动强化自主创新,全力发展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积极推进经营理念更新,倡导竞合中促进制药企业握指成拳参与国际竞争;理性实施科学营销革新,适应全球医药市场规范发展的新趋势,以此努力增强抗生素制药企业的自身抵抗力、生命力和素质力,必将会推动国内抗生素产业跨进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发表时间:2010-11-22
 
泛球生物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1349号
手机:+86-13910029404   电话:+86-10-62981422   SKYPE:FUJVWANGSD@HOTMAIL.COM   EMAIL:info@globalbiologicals.com    QQ:25057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