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技术
浏览产品
浏览设备
浏览人才
*如没有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发布信息或者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资讯--> 市场资讯
五大瓶颈制约聚乳酸市场推广步伐
五大瓶颈制约聚乳酸市场推广步伐

    按说在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聚乳酸与传统塑料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在国内市场的推广却屡遭“瓶颈”。专家表示,自身性能缺陷、产品价格高、投入大及入市风险大、政策法规不成熟、回收及堆肥机制缺失等五大因素成国内聚乳酸推广受阻的始作俑者。
  自性能有缺陷  
  甄光明说:作为较硬的热塑性塑料,聚乳酸的性能与PET及PS比较相似,与PE及PP差异较大,它有很多独有的特性,比如良好的透明性、良好的表面光洁度、高硬度和较好的印刷显示效果。但是,聚乳酸也有很多特性限制了其在纺纤、注塑制品、泡沫塑料、衬垫包装以及食品包装领域的应用,在高附加值应用领域的使用也受其机械性能、热变形温度、气体穿透性、耐久性等性能的限制。
  据甄光明介绍,受自身特性和加工条件的影响,聚乳酸产品可以是非结晶、部分结晶和全结晶状态,这些状态会影响产品的热变形温度及强度,不少聚乳酸产品使用普通的非结晶型聚乳酸(aPLA),由于aPLA热变形温度在55℃左右,这就会限制其在电子器件、热餐容器或汽车部件等高温环境中应用。
  在电脑、电子电气及汽车行业等高附加值应用领域,聚乳酸的防火性、耐用性是必须具备的,但是聚乳酸在温度58℃左右,湿度80%~90%以上的工业级堆肥条件下会快速降解,因此如果不经过共混改性,聚乳酸就不能满足高附加值应用领域的耐久性要求。
  另外,聚乳酸的很多机械性能不如PE和PP等传统塑料,比如聚乳酸撕裂强度低、弹性差,在使用购物袋、垃圾袋和农膜等产品时,老百姓更愿意选择PE或PP材料的。另外,聚乳酸的阻隔性比PE和PP高许多,虽可用于鲜奶及矿泉水的盛装,但是不能用于需要长期储存的物质,如矿泉水或碳酸类饮料的包装等。
  杨义浒说,共混改性工艺在扩大聚乳酸应用到高附加值产品和弹性膜类产品上极为重要,但是目前国内成型聚乳酸制品的加工技术、成型设备、模具、辅助材料、标准及检测等都不完备,跟不上聚乳酸市场快速需求,从研究和技术方面完全滞后于传统以石化为资源的材料产业。再一个问题是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很好的转化,企业与科研高校单位没有很好平台,缺少产业化型示范基地及保障制度和运行体系,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一朝阳产业快速发展。
  产品成本高    
  甄光明说,除了聚乳酸在性能上的缺陷外,聚乳酸与普通塑料产品的价格差异大,聚乳酸产品的高价格影响了其工业市场的发展。一般情况下,聚乳酸价格比传统塑料要高50%~200%,以塑料袋为例,聚乳酸的密度是1.24g/ml,PE和PP的密度是0.9g/ml,达到同样的强度,聚乳酸袋要比PE或PP塑料袋更厚,需要更多的原料,因此,聚乳酸塑料袋比PE或PP塑料袋贵1倍以上,许多超市自然不愿免费为顾客提供这样昂贵的购物袋。同样,在农用膜应用领域,与PE的成本差别使聚乳酸材料难以被农民接受。
  投入及入市风险大    
  甄光明说:“在不好判断市场效益、技术也不是很完善的时候,建造聚乳酸工厂的前期投入大,风险也大。”由于具有不同的性能,聚乳酸产品的加工需要企业对其工艺进行频繁测试,来调整加工设备、优化加工条件。例如为了避免聚乳酸在加工过程中降解,需要更换热媒来适应较低的操作温度以避免聚乳酸过热,还需要用除湿器来控制湿度等。
  聚乳酸材料的实验室制备工艺相当普及,但是要建立高质量、低成本、商业化可行的工业级聚乳酸厂却并不容易。对于不少企业来说,在没有市场、技术不成熟以及有可能存在侵权的情况下,投资聚乳酸建厂的风险较大。
  甄光明分析说,在聚乳酸没有较大市场和竞争力的情况下,加工商不愿意改变设备、买料试车、调整工艺和加大产能来发展聚乳酸产品及其市场,而小规模生产会造成较高的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的不稳定,使其很难扩展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共混企业、加工企业、分销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很难扩大市场规模,造成“没鸡就没蛋、没蛋就没鸡”的恶性循环。
  政策法规不成熟    
  政府促进聚乳酸产业政策力度不够是市场推广受阻又一原因。2008年我国政府颁布了“限塑令”,规定超市、商场等不得使用免费的塑料袋,但是限塑令实施3年来,我们看到商家偷偷向顾客提供免费塑料袋的现象比比皆是,再加上不少消费者逐渐适应收费塑料袋,致使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并未从根本上降下来。“限塑令”的负面效应未来也许还会出现很多。毕竟,“限塑令”非“禁塑令”,并不是长久之计。
  与之不同的是,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来明令禁止使用传统塑料垃圾袋,或者为可降解塑料提供税收减免和补贴,例如德国在2007年制定的绿点税收政策(Green  Dot)对传统塑料征收抛置费1.27欧元/千克,有欧盟OK  Compost认证等降解证明的塑料可申请免税或减税;日本政府规定2020年前要以250万~300万吨的生物基塑料取代20%的石油基塑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指出,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促进公众觉悟转变,公众觉悟转变又能激活聚乳酸市场。中国政府的限塑力度还远远不够,甚至连一个量化的目标都没有明确,这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低碳生物材料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张向南说:“缺少政策的支持,聚乳酸就很难进入塑料袋等低价、大量、价格敏感型产品的市场。但是,这些政策的执行还是不够彻底,在加强和推动使用聚乳酸及其他环境友好塑料产品上显得力不从心。”
  回收及堆肥机缺失    
  在前不久召开的生物塑料业界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表示,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成熟的聚乳酸产品堆肥和回收机制。专家表示,聚乳酸废弃物能够通过燃烧、化学回收、填埋等方法来处置,但是更明智的方式是采用机械回收和堆肥。聚乳酸材料不会在普通条件下有效降解,它需要在工业堆肥环境下经过数月才能降解。若没有合适的垃圾收集和分选系统,聚乳酸废弃物进入垃圾填埋厂后是不能降解成堆肥回用的,但是,国内聚乳酸废弃物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用量来建立类似PET及其他塑料的回收体系。
  甄光明说,由于缺乏生物塑料贴标方法,人们往往不能将聚乳酸和其他塑料进行分拣,这样就会造成回收的PET瓶中混有聚乳酸塑料,从而影响回收料的纯度和品质,如果聚乳酸的回收比例超过0.1%,将会严重影响PET瓶等大量传统塑料的回收过程。
    专家谈聚乳酸挑战之下出路何在
  针对中国的聚乳酸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几位聚乳酸产业业内专家各抒己见,分别从政策法规的制定、配套措施的实施和技术标准亮出了自己观点。
  南京工业大学及江南大学客座教授甄光明
  中国应加大限塑力度,并建立鼓励制度,对可降解或生物质塑料实施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对降解塑料及生物塑料生产出口贸易予以减税退税;参考德国绿点税制,对传统塑料征收抛置税;一次性塑料袋如超市商店的购物袋及餐盒限定使用降解塑料;建立行业省市等的碳排放标准,逐步降低,鼓励碳交易;仿效日本的限塑法规,2020年前以1000万吨的生物基塑料取代20%的石油基塑料(3000万~5000万吨),制定法规,并责成主要公司或行业执行。  
  未来3~5年内中国只是聚乳酸生产国及加工国,而非消费大国。聚乳酸产业必须加强聚合技术及供应链下游产品的研发和知识产权建设,中国政府必须以认证、立法对生物质源及生物降解塑料减税,对非生物降解塑料征收抛置税等,来着力培育中国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及消费市场。
  低碳生物材料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杨义浒
  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聚乳酸在食品安全的法规、审批及正式认证制度;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和生物垃圾堆肥处理系统;敦促国有企业、国营单位、交通部门带头使用生物塑料,刺激建立内需市场及生物塑料产业规模;行业协会应积极推动和配合政府部门的立法执行;建立聚乳酸产业联盟和产学研基地,促进聚乳酸科技成果转化。
  低碳生物材料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张向南
  中国聚乳酸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技术和标准问题。聚乳酸行业应该重点发展共混改性技术,改进落后的加工工艺;不论是低价位的食品包装还是高价位的电子产品包装,都应以高品质产品打开国外市场;结合行业现状,制定各项标准,制定新的塑料食品安全标准;新闻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聚乳酸等生物塑料的认知度。
   中国聚乳酸产业发展卡在哪里
  资源枯竭与低碳催生聚乳酸
  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和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的大背景下,生物塑料在资源利用和可降解等方面比传统塑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生物塑料家族中的当家品种,聚乳酸(PLA)以其良好的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受到各方青睐。
  聚乳酸也称为聚丙交酯,是以乳酸为原料生产的新型聚酯材料。由于乳酸是由玉米、木薯等的淀粉经微生物发酵方法制成,再经过化学合成形成聚乳酸,因此聚乳酸是一种资源可再生的合成生物塑料材料。
  据低碳生物材料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杨义浒介绍,聚乳酸的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加工从工业到民用的各种塑料制品、包装食品、快餐饭盒、无纺布、工业及民用布,也可加工成农用织物、保健织物、卫生用品和帐篷布等,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聚乳酸在医药领域也应用广泛,可生产一次性输液用具、免拆型手术缝合线、骨钉等,还可用于药物缓释剂等。
  由于聚乳酸使用后可完全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之技术开发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从近几年聚乳酸相关专利的申请就可见端倪。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检索平台获得的数据显示,聚乳酸相关技术越来越受到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关注,1997年至2010年国内聚乳酸专利申请总数呈增长趋势,其中2008年数量达到最多,聚乳酸专利申请数跃居生物降解塑料领域榜首,约占各类生物降解塑料申请总量的38%。另外,从已经公开的聚乳酸专利的应用领域来看,聚乳酸的应用涵盖了医用、包装、装备制造、材料合成等众多领域。
  “聚乳酸作为目前产业化最成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价格最低的生物基塑料,是未来最有希望撼动石油基塑料传统地位的降解材料,也将成为生物塑料的主力军。”南京工业大学及江南大学客座教授甄光明说。
  纵观全球生产聚乳酸的企业,目前能以工业级规模生产的企业寥寥无几,Nature  Works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企业。目前的生产能力达到14万吨/年,并有进一步扩产的规划。
  甄光明教授曾经担任Nature  Works中国区首席顾问,谈到全球聚乳酸的市场规模时他说,目前全球规模并无确切资料,但是肯定比Nature  Works原有的一条生产线的产能7万吨要小。日本海关进口数据信息显示,2009年日本聚乳酸市场约7000吨,假设日本市场是全球市场的1/5~1/10,2009年全球聚乳酸市场总额在5万~8万吨之间,由于这几年全球聚乳酸市场不断增长,2010年全球聚乳酸市场肯定要比2009年多。预计全球聚乳酸市场在2020年可以达到百万吨以上。
  企业生产水平参差不齐难成气候
  面对全球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我国聚乳酸市场状况如何呢?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虽然聚乳酸市场前景广阔,但是聚乳酸的生产在我国仍属起步阶段,不仅已建成的项目数量很少,而且生产规模不大,产业布局相对也比较零散,短期来看难成规模。不过,随着聚乳酸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千吨级和万吨级项目的逐渐上马,产业规模有望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据甄光明介绍,国内聚乳酸生产商中,海正集团算是比较大的生产商,该公司研制的新型聚乳酸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年产5000吨聚乳酸中试厂在运行,计划建万吨工业级厂。深圳市光华伟业实业有限公司规模也不小,目前处于中试规模,正扩建万吨级厂。此外,南通九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云南富集生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飘安集团、长江化纤有限公司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的合作企业等也拥有聚乳酸生产线,规模相对较小,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建计划。
  通过对国内在建项目的调查,记者发现不少企业都在建千吨级规模的生产线。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由同济大学和上海新立微生物公司合作成立,公司采用同济大学“一步法”技术制取聚乳酸,目前正在建千吨级聚乳酸生产线;江苏九鼎集团宣布能生产薄膜级、纤维级等多个级别的通用型聚乳酸,正建设1000吨/年生产线,将来建设1万吨/年薄膜、包装用聚乳酸生产线;吉林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拟开发的聚乳酸纤维由乳酸经过聚合、熔融纺丝或干法纺丝制成,目前该公司年产5000吨玉米聚乳酸纤维项目已立项。
  除了以上已建和在建项目,国内还有不少企业宣布了拟建项目的计划,不少项目设计规模很大,甚至上万吨级。如吉林粮食集团收储经销有限公司拟建5万吨规模的聚乳酸生产线,重庆博飞生化制品公司拟建5000吨/年L-乳酸和5000吨/年聚乳酸项目,山东博兴兴粮玉米加工有限公司拟建2万吨/年乳酸、1万吨/年L-乳酸和4000吨/年聚乳酸项目,秦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拟建2万吨/年聚乳酸生产线,还有济南新合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拟建1万吨/年聚乳酸项目和华源集团拟建2万吨/年聚乳酸项目等。
发表时间:2011-8-19
 
泛球生物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1349号
手机:+86-13910029404   电话:+86-10-62981422   SKYPE:FUJVWANGSD@HOTMAIL.COM   EMAIL:info@globalbiologicals.com    QQ:250577824